江苏教育网 > 高考 > 报考指南 > 详细内容

上大学 留北京还是选外地?

发布:2007-01-18  来源:《北京考试报》
分享到: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李东声 姜殿军)  北京每年被录取的考生中,都有相当部分考生被外地高校录取。2005年,本市就有1.5万余名考生踏上了京外求学路。

    报考在京高校还是外埠高校,是许多考生和家长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在京求学有家近方便的好处,在外求学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选择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在留北京还是去外地的选择中要避免三个误区:
 
    误区一  外地教育水平不高

    有的家长和考生认为外地的大学教育水平不高,因而不愿意去。

    实际上,北京、上海、广州之外,西安、南京、天津、武汉都有很多著名高校。这些高校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校园环境等方面都不差。尤其是本科生,主要是在打基础,各个高校的教学水平差别并不大。
 
    误区二  到外地去就是受苦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到外地去上大学,交通不便,饮食也不习惯。

    把院校所在的地理位置、环境与交通状况等作为高考志愿选择的主要依据,恰恰说明考生解决问题或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弱,需要多加锻炼。对子女过分溺爱并不是好事。孩子已经成年,就该学会独自面对风雨。何况,现在很多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很好,远远谈不上是吃苦。
 
    误区三  外地求学就业难

    就业现在是家长和考生关注的首要问题。到外地上大学,就业真的没保障吗?

    北京市有政策保证在外地求学的北京学子回京落户,还会组织专门的招聘会,给予报考公务员的机会。另外,到外地上大学还可以开阔视野,开拓选择空间。比方东南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人才需求很大,到这些地区上大学,将来就业的时候自然是近水楼台。

    教育专家说

    好儿女当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袁本涛副教授: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不愿意到外地去上大学,我个人觉得不是一个好现象。我们的社会现在是一个全球化、开放性的社会。如果国内各个地区之间还要搞封闭,谈何开放?谈何流动?

    好儿女应该有一种开放的心态。走出去,多闯一下,对个人的成长很有好处。古语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走出熟悉的环境,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于中学生来说,周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熟悉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这当然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但是对年青人来说,还是要走出去,有一个新环境,多去体验不同的文化。中国的地域文化非常丰富,比如京派文化、海派文化等。

    从人才培养和国家需要来看,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不同地区的人才培养有各自的长处,在相互交流之中可以得到吸收和发扬。比如北京的学生到武汉去上大学,就可以体验武汉高校人才培养的优点。同样,外地的学生到北京来上大学,也可以学到北京高校的长处。

    有的家长和学生担心外地的教育条件,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广州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各地都有一批优秀的高校。对于一些北京学生来说,在北京只能上二流的大学,到外地去就可能上一流的大学,为什么不去呢?现在交通、通讯这么方便,到外地上大学不必有太多的顾虑。(北京考试报记者 姜殿军)

    心理专家说

    兴趣和专业是选择的依据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高考热线主持人温方:很多考生在选择到哪里读大学和家长有冲突,大部分是考生要去外地,家长不允许。

    有一个考生曾向他诉苦,自己第一志愿想报考郑州的一个大学,但是家长不支持。考生说得头头是道,去郑州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将来就业也很有保障,外出求学4年能换回今后的事业,考生觉得值得。温老师认为,这个考生的选择比其家长更理性,兴趣与将来的发展应该成为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主要依据。

    有的考生和家里矛盾大,希望摆脱家庭束缚。有的考生甚至所有志愿都报考外地高校,北京高校一个不报。这其中带着赌气成分,不能算是理性选择。

    温方认为,考生填报外地高校志愿,反映出青少年独立意识很强,而父母往往认为,孩子独立能力欠缺,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将来遇到问题不会处理。家长很不放心。选择专业,还是要以兴趣、发展前途为参照内容比较好,一定要理性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自己喜欢,社会有广泛需求,两者结合考生学的有劲。奔着专业去,奔着理想去。

    对于考生和家长闹情绪选择报考外地高校,温方认为,情绪化的选择,是一种幼稚的表现。选择高校和专业毕竟事关考生今后的发展,不能仅因为一时情绪做出冲动的选择。对此,家长要主动与考生沟通,解决思想上的疙瘩,理顺心态,然后再填报志愿。(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高校说

    外地高校逐渐被认可

    吉林大学招生办老师韩冰雪:从近几年吉林大学在北京招生的情况来看,2003年以来在京招生分数线逐年提高,说明家长、考生对到吉林大学上学更加认可。学校也愿意到北京招生。从录取的考生来看,北京生源普遍综合素质比较高。北京来的学生虽然高考分数不是最高的,但是到大学后发展后劲挺足,在社会交往、活动、视野也比较宽。目前,吉林大学每年在北京招生稳定在
100人左右。前些年,家长主要担心毕业回京问题,现在北京市有一些相关政策,宣传也比较多,这方面的顾虑相对少了一些。(北京考试报记者 姜殿军)
 
    外地高校重视北京考生

    浙江大学招办老师黄任群:浙江大学对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十分重视,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做招生宣传。有些北京、上海的考生不愿意离开家乡,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北京、上海的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满足很多考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北京、上海也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有很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同时,浙江大学所在的杭州也是我国发展比较快的地
区,在杭州、长江三角洲地区学生也能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浙江大学近年来在办学实力、科学研究、硬件设施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北京的同学可能会担心气候、饮食等方面不适应。杭州的气候的确比较湿润,但学生现在都住进了4人间的学生公寓,新的宿舍楼还配备了中央空调,应该说不会有太大的不适应。

    学校鼓励本科生继续深造,比如保送本校研究生、推荐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读研等。选择就业的同学大多是在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宁波等沿海地区工作,也有不少同学选择回到家乡就业。(北京考试报记者 姜殿军)
 
    考生说

    考生一  到外地逃避父母唠叨

    北方交通大学的高三学生小鹏,对外地高校报着既向往又犹豫的态度。小鹏说,希望去外地是因为他特想摆脱父母,从小爸妈就对他很严厉,到了高三,妈妈唠叨得更厉害了,跟同学打电话,妈妈在一边都特别留心。他觉得到外地上大学一定比在父母的眼皮底下自由得多。可是,从小在北京长大,对外地一无所知,小鹏也很怕去外地,怕跟当地同学相处不来,被本地人欺负,
目前仍犹豫不决。(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考生二  花费大外地求学不值

    西城区考生晓晨觉得到外地上大学,花费要比在北京上大学多。上海、广州、大连等大城市的消费水平跟北京差不多,即使普通城市消费低一些,总要多余地负担往返车票、长途电话费。在外面上学,如果打牙祭还得去饭店,比在家里改善伙食贵多了。(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家长说

    家长一  舍不得乖女儿离家

    女儿在北京八中读高三的苗阿姨已跟孩子约好,高考填报志愿就在北京地区的高校中选择。
苗阿姨提起自己的女儿,满意得不得了。目前女儿成绩在八中处于中上水平,加上艺术特长生的资格,在北京考取一本没问题,如果选择外地高校,读名牌的稳定系数更高。但是,母女俩一向合得来,从未吵过嘴,生过气,苗阿姨从心理上舍不得女儿走。(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家长二  到外地恐监督不力

    郑家长的儿子在牛栏山中学复读。之所以选择牛栏山是因为全寄宿学校能减少外界对考生的影响。据郑家长介绍,他家孩子一直迷恋打网络游戏,使得第一年高考落榜。被送到牛栏山中学后,在老师的严格监督下,学习成绩有了起色,把目标定为北京联合大学。不选择外地高校是怕孩子离开家庭监管,耽误学业。(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