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考研 > 院系介绍 > 详细内容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介

发布:2013-02-26  来源:
分享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地理资源所的定位是: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以持续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建设成为服务、引领和支撑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战略科技力量。

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陆地表层过程与生态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及地理信息系统核心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起引领作用的综合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重要的思想库与人才库,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研究,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成为国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建设领域的著名综合性研究机构。

2011年,地理资源所获中科院首批整体择优支持,在资源环境领域率先启动实施“创新2020”。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所职工,紧紧围绕“创新2020”,制订并启动实施“一三五”规划,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地理资源所现有7大研究领域,下设28个学科团队(研究室、中心、站)。7个研究领域由3个研究部、3个重点实验室和1个研究中心组成,即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研究部、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设有理化分析中心和五个专业实验室构成的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禹城综合实验站、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3个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站。建成中国物候观测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和同位素观测网3个全国性观测研究网络,共同构成了研究所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成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和共享服务网、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数据汇交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电子政务工程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分中心设在该所。此外,还设有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专业图书馆。

截至2011年底,地理资源所在职职工595人。其中科研人员386人、科技支撑人员9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28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5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435人。

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7人(新增3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选者18人(新增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新增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

地理资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专业4个二级学科)、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设有环境科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经济管理8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农业推广)、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设有地理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663人(其中硕士生237人、博士生423人、外国留学生3人);在站博士后156人。

2011年,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627项(包括新增项目303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5项(新增1项)、承担课题31项(新增7项),主持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1项(新增2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4项(新增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新增1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1项(新增2项)、面上项目137项(新增4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4项(新增3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新增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2项、课题6项,重要方向项目32项(新增10项),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2项;承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1项,科学技术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外交流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新增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承担经费在100万以上国家部委委托项目12项(新增4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32项(新增20项)。

2011年,地理资源所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于贵瑞主持完成的“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观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研究率先构建了陆地生态系统变化观测技术体系及数据-模型资源协同共享信息系统,自主开发了生态系统变化动态监测数据系列产品,为开展生态系统变化监测、评估以及生态系统综合研究提供了分析方法和数据资源。

全年共发表论文1218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录论文380篇、EI及ISTP论文95篇,出版学术著作(地图集)52部,获得受理和授权专利52项(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5项。与张家界市武陵区人民政府等14个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中科院专家建议高度关注我国泥石流高易发地区人口布局问题》等12份咨询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中办、国办刊物采用。

2011年,地理资源所荣获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06-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地理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获“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称号,《中国国家地理》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樊杰荣获“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称号,金凤君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刘红辉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新争取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5项,与日本金泽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等国际科技机构签署科研合作协议、备忘录及合作框架共计8项。主办了9个国际学术会议和1个两岸会议。全年出访人员405人次,接待来访人员426人次。引进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7名、外籍青年科学家1名。毛汉英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夏军获2011年度“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为我国学者首获该奖。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挂靠在地理资源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全球碳计划亚洲区域办公室和全球土地计划北京节点办公室等12个国际组织或科学计划的相关分支机构设在该所。主办的刊物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生态旅游》等。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系简介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