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今年高招录取第二阶段考生成绩分段表。统计数据显示,在160分的填报志愿资格线上,还有345342名考生。
对照本三和专科两个批次的招生总计划数,现有考生数比计划数大约多出10.7万人。这本“大账”显示:如果第二阶段考生仍然延续第一阶段考生填报志愿的思路和模式,一味挤在南京院校,则很可能再现第一阶段的生源局面。
从第一阶段实际投档结果看,南京院校、特别是本二批次的南京院校成为无可争议的生源高地,尽管个别院校生源不尽如人意,但是南京高校的投档线从整体上比外地院校明显高出一截。投档线冲高的背后,是众多考生在选择志愿时对城市和院校的加值趋同所致。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传统热点地区在内,今年都有包括一流名校在内的院校意外遭遇生源“小年”,而传统冷门地区如东北、西北、中原、苏北依然如往年般冷清。这说明不少考生有意无意地回避热点地区后,并未将其志愿触角伸展到更广大的区域,反而缩回了南京和省内,这也必然抬高南京地区高校的门槛。
从第一阶段“征平”看,也能反馈出考生的志愿选向:本一“征平”院校中,东北地区有12所、西部地区有12所、中原及两湖地区有13所;本二批次“征平”院校中,苏北地区有6所、东北地区13所、西部地区12所、华北及两湖地区14所;而本二批次降分录取的院校则以苏北地区院校为主。从上述生源分布的态势,基本上可以窥见不同地区院校的生源盈亏,最终会以投档线高低、落榜生多少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比较而言,考生的价值取向及其分布情况多少还能从各类志愿咨询和投档结果看出些端倪,而考生群体的选科及等级分布情况则完全没有整体信息可作参考。由于今年将选科设置权限放给了招生院校,因此出现了比2008年多的选科等级种类。从理论上讲,不同等级设置的院校应该面对相应数量的生源群,例如2A和2B标准的院校,其生源流向只能“下取”而不可能“高攀”,即高等级考生可以选报低等级门槛的院校,但反过来则不能;再加上A+、B+等不同等级设置标准,在总体上1:1.2的划线比例内,恐难在考生对地区、院校选择趋同的状态下实现理想态的生源分布。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堂堂南开大学以及另外一些名校的生源窘境决不可以仅仅用“投档线低”来判断,因为同样为348分的投档线,2A等级生源应该高于2B等级生源。撇开考生避热不敢填报等因素,不能不说其选科等级的高设置也是重要原因。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南开大学的2A设置不仅会在心理上、更直接在规则上限制了报考人群。统计2A门槛的高校及其招生计划总量不难,但是2A考生(有效报考人群)有多少却无从知晓。以南开大学为例,不能说江苏考生不愿意去该校就读,而要看有资格填报南开的2A考生都去了哪里?是不是挤在南京大学而落榜了?还是抬高了上海交大的分数线?种种猜测现在都缺乏官方的统计数据来支撑和印证。
应该看到,类似问题很难与第二阶段招生“绝缘”。从考生和家长咨询的情况看,很多人一边猜测本三省控线、一边将志愿锁定在南京本三院校,殊不知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选科等级2C的考生不愿意看南京以外的院校,殊不知自己即将与等级为B、C甚至是2B的考生竞争。本三招生计划有67848人,这个数据只能对应到分数段排列的314分上下;而在280分以上,聚集着18万多人就算刨掉无效生源,也基本能覆盖本三总计划了———当然,本三批次中的冷门地区院校仍将重奏本二同类院校的“命运交响曲”。“温”近在眼前的“故”,能不能帮助考生“知”即将到来的“新”呢?我说了不算,几十万考生说了算。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