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记温家宝总理回南开中学和师生交流
“南开培养了我,南开是我心里的一块圣地,我是爱南开的。过去如此,现在依旧,而且愈发强烈。南开精神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每一个南开人前进的道路。我愿同师生们一起奋斗,做一个无愧于南开的南开人!”
10月25日下午4时10分许,天津南开中学古朴典雅的大礼堂里,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铿锵有力的话音刚落,礼堂内1500多位南开中学师生为总理这次倾心交流热烈鼓掌。
南开中学由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于1904年创办。一百多年来,她培养了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1954年至1960年,温家宝就读于南开中学,在这里度过了他终生难忘的6年时光。
津城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南开中学内绿树葱郁,芳草茵茵。
“欢迎总理回母校。”下午2时30分许,当温家宝来到南开中学校门口时,一位学生给他戴上“南开中学”的校徽,身着校服的学生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毕业51年后回母校看望的学长。温家宝微笑着向前来欢迎的师生们挥手致意。他接着来到校史馆,走进一间间展室,在早期南开中学的教学用具和一张张历史图片前,温家宝不时驻足凝视,重温百年南开走过的历程。
教学楼前,伫立着周恩来总理的全身铜像。温家宝放慢脚步来到铜像前敬献鲜花,并三鞠躬。他又走进含英楼,在现代工坊、传统工坊和陶艺坊观看学生们学习操作激光内雕机、铣床等,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温家宝还看望了教师和学生代表,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学校大礼堂内早已座无虚席,过道里站满了学生。
“同学们、老师们,我是爱南开的。”回到母校,望着礼堂内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温家宝十分高兴。他说:“屈指算来,我阔别南开中学已经51年了。毕业以后,我曾几次悄悄地来到母校。正式和老师们、同学们见面,这还是第一次。我想借此机会同大家谈谈心。”
“我的祖父、父亲、母亲都担任过中小学教师。我出生的年月正是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大扫荡和实行‘三光’政策的时期……”
温家宝首先从自己的身世讲起,讲述了童年穷困、动荡、饥荒的往事……
人们仔细倾听,礼堂内十分安静……
“我深知,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苦难,也不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的苦难。”他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我逐渐认识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求实、民主、奋斗,才能拯救中国。”
“我的中学是在南开上的。”回忆起在南开中学难忘的六个春秋,温家宝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南开六年的学习生活,对我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我在这所学校里学习,首先懂得的就是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有崇高的志向。从小就应该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我努力学习知识,坚持锻炼身体,刻苦自励,从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温家宝结合自己在南开中学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告诉同学们:年轻人要善于独立思考、探索真知,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南开中学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温家宝说:“南开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八个字就是南开的灵魂,它提倡的是为公、进步、创新和改革。南开永葆青春。我们要坚持走南开的道路,崇尚南开的风格,发扬南开的精神。”
台上,温家宝娓娓道来,言词恳切而真挚;台下,师生们凝神静听,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参加工作以后,温家宝有14年时间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祁连山区和沙漠戈壁地区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中央工作后的最初十年间,他经常深入农村、厂矿、科研院所进行调研,广泛接触基层干部群众,与科学家交朋友。在农村调研时,他住过乡里、住过粮库,经常在一个县一呆就是一个星期。
“我认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温家宝真挚的情感、坦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在回顾近年来我国发展进程中经历的种种灾害困难后,温家宝对青年学子们寄予深切的期望:“实现现代化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许多代人的长期艰苦奋斗。这一历史任务必将落在你们青年人肩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但愿青年朋友们以青春之人生,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礼堂内又一次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温家宝提高声调说道:“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南开。中国没有南开不行!南开不与时俱进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需要教育,更需要有理想、有本领、勇于献身的青年,这是中国命脉之所在。”
“南开之所以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和科技文化俊才,是因为她有自己的灵魂。让我们牢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共同努力把南开办得更好。”
温家宝发自肺腑的话语,赢得了全场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
随后,现场同学向温家宝提问。高二(8)班学生王雨润、高二(11)班学生赵乙潼、高三(1)班学生左振斌3位同学先后向温家宝提问。温家宝一一回答。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下午4时10分许,离别的时候到了,师生们齐声唱起南开中学校歌。温家宝和老师同学们依依惜别……
听了温家宝总理这堂特殊的一课,南开师生们感触良多——
“温总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励志课,将使我受益终生。”高三(2)班学生梁思寒说,“作为新一代南开人,我们要牢记总理的谆谆教诲,接过接力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终生。”
化学教师徐金波说,总理的报告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母校的深情,对教育工作者、对广大青年、对南开学子的期待。我们要为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南开学子而努力工作,用“满枝桃李”回报社会。
【相关新闻】南开中学建校107周年 新校史馆还原温总理宿舍
每日新报记者 朱丹 曾培养了两代总理的南开中学在昨天(10月17日)迎来了107周年建校纪念日,为此,昨天(10月17日)南开中学举行了校史纪念馆的开馆典礼。校史馆里不仅布置了张伯苓校长办公室、周恩来总理教室,而且南开中学还特别还原了温家宝总理曾经的宿舍,并展示了温总理初中、高中的毕业证书。
为纪念南开中学建校107周年,该校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搜集资料并新建了学校的校史纪念馆。纪念馆共两层,一楼正对入口处摆设的是张伯苓校长的半身像及生平介绍——张伯苓和严范孙先生先后创立私立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南渝中学,继之接管自贡蜀光中学,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在中外教育史上实属罕见。另外,纪念馆一层的另一个亮点是张伯苓校长的办公室,一桌一椅、一整排深色书柜显示了张伯苓校长治学之严谨,生活之质朴。
校舍二楼不仅陈列了来自世界各地校友捐献的珍贵的校史资料,还展示了不同时期优秀校友的成就,以及学校获得的各种荣誉,另外还特别安排一间房间还原了周恩来总理求学时期的教室,并在中间第一个位置摆放着周恩来总理曾经用过的书桌,座位上是按照周总理年轻时容貌制作的等身塑像。教室内还悬挂着当年周恩来所在班获得的国文优胜奖状——校董严范孙先生“含英咀华”、“习学优胜”奖状和“野跑优胜”奖旗。
南开中学的另一个镇校之宝就是温家宝总理曾经住过的宿舍,也就是著名的西斋(四斋)平房。1959年9月至1960年7月,上高三的温家宝曾在六人一室的二排4室住宿,其铺位在进门右手中间。如今按原貌还原的温家宝宿舍仍保留了当时的铺位布置。在宿舍右侧墙上不仅悬挂着温家宝少年时期的单人照片以及身穿篮球服合照,还悬挂着温家宝在南开中学求学期间的初中、高中毕业证,两个证书的左下角都粘贴着温总理少年时期的单人照。
据介绍,1914年10月始建西斋平房宿舍,共四排带走廊,每排十间教室。当年,周恩来总理的宿舍先后在四排2室及二排9室,万家宝(曹禺)的宿舍也在四排(1996年三排、四排、五排校园规划时拆除),温家宝高中时宿舍在二排4室。上世纪30年代,四斋专供高三学生住宿。90年代对一排、二排进行大规模修葺,室内增加现代化生活设备,成为外国留学生与单身教师公寓。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