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提出——
改进科研评价机制 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11月22日,2011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在苏州大学隆重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李卫红,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等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本次论坛以“改进科研评价与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旨在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全面落实《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部署实施相关工作,全面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改革,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
李卫红传达了中央和教育部党组这一时期对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精神和工作部署,对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李长春同志批示、刘延东同志讲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她还围绕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改进高校科研评价机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沈健详细介绍了江苏教育发展整体情况,他表示,在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部署上来,认真研究制定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规划,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大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论坛主题报告中,顾海良教授提出的两 “破”两“立”观点颇具指导意义。他认为,要破除以往认为“评价就是要评奖、排序、评项目”“科研评价就是加强量化指标”的两种观点,要树立起“评价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自觉、自信和自强”的观点。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结合清华近年来文科发展实际,强调“三个优先一个引导”,即注重质量优先、基层优先、倡导优先,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在做好战略布局和优势积聚的基础上,更好地深化评价模式改革,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朱自强认为,在文科科研从数量向质量转型的探索中,要抓住“学术人才的打造、研究过程的管理、学术成果的评价”三个关键点,这有助于开拓提升学术质量之路。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结合本校实际,分析了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建构刚性与柔性相统一、量化与非量化相结合的哲学社科研究评价体系;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会有机互补的社科研究评价机制;学术与行政有机互补、规范与活力有机统一的科研评价氛围的重要意义。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提出,从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方法、标准、指标等六个方面形成全面评价体系,在科研评价中去除片面化、绝对化,将有助于质量评价和创新评价一步步走向正轨。
之后,与会人员围绕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召开工作会议,相关代表就论文进行了交流讨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