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含辛茹苦,破茧成蝶“修成正果”,终于跳进“龙门”。 然而,随着大学生活序幕的拉开,当初的新奇、兴奋、愉快、荣耀逐渐消退,焦虑、受挫、担忧、混乱接踵而来,新生们遇到了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新鲜感与怀旧感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交往意识与闭锁心理纠缠、强烈的求知欲与知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困惑,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演绎新的精彩,大一新生,需要做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准备。
筑就“心理”安全长城
走进大学,很多人惊呼,大学生活与自己的想象并不完全合拍,有的专业甚至比高三压力还大。而且大学里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弱点,为此,一定要给自己重新定位,正视差距,重建自信。自信而不自傲,自强而不自卑,从一点一滴中把握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走进大学这个人才的聚集地,大一新生若依旧沉醉在过去的光环中不能自拔,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每年都有部分高考成绩非常好的同学,在大学里成绩一落千丈,逐渐自暴自弃,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河南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潘子彦老师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源于他们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模式、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从而导致心态失衡、萎靡不振,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行为较孤僻。”此外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变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引发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所以,扬长避短,找准前进方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让攀登成为一种人生的姿态,在和谐、快乐、奋发中度过这一最美好的时光就显得尤为重要。
适应大学“学习”方式
“大一时,仓促加盟懵懵懂懂;大二时,磨打锤炼充满幻想;大三时,时光匆匆彷徨不安;大四时,游离徘徊如梦方醒。”这段在大学校园里广泛流传的话概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
“大一新生要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实现从充满幻想到脚踏实地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成功。”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浮新平说,“大学的学习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学生主动求助老师,要学会自己安排时间,要学会主动,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大学学习并非局限于上课和阅读教材,和大家讨论交流、听学术讲座、参加社会实践等都是学习,关键是要善于充分利用资源,将学到的知识实现有效地消化、整合。
“听课功夫在课外。”大学课多,所学东西也多,有的大课几百人一起上,师生互动少,因此一定要提前预习,尤其是理工科;另外,大学学习关键靠自觉,不能仅靠上课听讲,下课后应认真整理笔记,再好好吸收,老师布置的书目、论文,课下一定要认真读;另外,老师的板书也应该记。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上大学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变化,没有了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事无巨细的提醒,许多事情需要独自处理,真正的独立生活开始了。从离不开父母的家庭生活到事事完全自理的大学生活,大学新生难免手足无措,因此,除了学习,还必须学会打点个人生活,培养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
首先,要学会理财。第一次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新生们用钱往往比较忙乱,总是稀里糊涂地钱就没了。建议列一个明细表,看自己一个月需要多少生活费、学习资料费、交际应酬费等,是不是每一笔都是该花的。也可以先列一个切实可行的消费计划,不要没到月底就出现经济赤字。并且要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急需时使用。
其次,要适应环境。由于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异质化”程度很高,地区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气候条件、饮食起居、生活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要学会和性格不同、意见分歧的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在个人利益面前斤斤计较,甚至打击别人;对人要宽大仁和,坦诚相待,创造一个安定团结、心情舒畅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也是为将来尽快适应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再次,要合理安排。大学生精力旺盛,又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确保顺利、成功度过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要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增加生活乐趣,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用书可“薪火相传”。
大学是梦想起飞的地方,进入大学,接触新的一切,你的过去对别人来说成了一张白纸,这是你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这对于适应大学生活大有裨益。大学生活应是绚丽多彩的美好天地,从磨练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徐春浩)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