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高考 > 备考指导 > 健康食谱 > 详细内容

学生爱穿“奇装异服”背后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发布:2012-03-30  来源:网络资源
分享到:

  摘要:一个人的穿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需要和审美取向,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目前,一部分学生以穿着“奇装异服”为美,在校园中形成了一股爱慕虚荣、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跟上“时尚”与“潮流”的步伐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自觉追求。一些初、高中和中专、职校的学生,纷纷把追逐时尚作为重要的生活内容。与此同时,流行文化的不良影响也逐渐在学生群体中蔓延,学生穿着“奇装异服”的现象成了校园内外的“奇特景观”(本文所说的“奇装异服”,不仅指穿得“怪”,亦指片面追求名牌穿着;学生在校内虽大多统一着装,但出了校门便在衣着上大肆攀比,甚至有学生在校服内套上“奇装异服”以示“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地分析学生“奇装异服”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也就成了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穿着“奇装异服”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个人的穿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需要和审美取向,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目前,一部分学生以穿着“奇装异服”为美,在校园中形成了一股爱慕虚荣、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这一风气的形成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作怪。

  1、审美偏差。

  总体而言,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穿着打扮还是应以朴素、自然、大方、舒适为原则。但一些学生受到社会审美潮流的影响,开始模仿成人化的装扮,刻意地追赶潮流,有的甚至追求“奇装异服”。一方面,他们很想以此证明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希望自己更快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穿衣风格能得到同学的认同、赞美和羡慕,从而提高自己在同学眼中的地位,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和虚荣心。

  2、疯狂“追星”。

  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倾慕名人、明星的心理。他们对歌星、影星、运动员、社会成功人士极为关注,不仅关注他们的成就,更关注其身上的“时尚”元素,比如其服饰、装扮等。对那些表现“前卫”、标新立异的名人、明星,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甚至组成“粉丝团”,到全国各地“追星”。“追星”的方式通常是,名人、明星穿什么,他们也要学着穿什么。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学生穿着NBA球星的队服(仿制)或由明星代言的名牌服装来学校,甚至在校服内套上“奇装异服”来“吸引眼球”。

  3、攀比炫耀。

  一些中学生存在攀比心理,他们认为穿着新潮就是“潇洒”,穿着“潇洒”就会“高人一等”。“潇洒”一词在他们看来不是指人的一种良好气质,而是“背离传统”、“拒绝常规”的代名词,他们追求“潇洒”,漠视甚至敌视“传统”、“常规”,追求“自由”,渴望“特立独行”。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显然是片面的。有些中学生一看到别人穿着名牌服装就眼红,于是千方百计地缠着家长要钱,买社会上的各种流行服饰,他们根本不顾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只是为了在人前“扬眉吐气”,和别人比“阔”、比“美”、比“富”。

  4、一味追“新”。

  青少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独立的主张,能自主地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又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生活压力。因此,有些学生一有机会就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地挥霍金钱,追求高消费,用金钱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服饰是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有些学生甚至到了“不奇不爱,无奇不买”的地步,走上了追求怪异服饰的歧途。

  5、盲目求“异”。

  这里的“异”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标新立异的“异”,二是指异性同龄人。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开始对异性同龄人产生兴趣和好奇,对“爱情”充满憧憬和渴望,在面对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们在口头上不敢表达,但常希望通过“美好的装扮”来展示自己的魅力。于是,有的学生在穿着上选择了“奇装异服”,希望自己能够引起异性同学的注意,这是其不成熟心理和幼稚行为的表现。

  二、学生不良着装带来的危害

  学生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而是盲目地追逐潮流,就会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造成诸多危害,使校园风气受到污染。

  1、分散注意力,耽误学业。

  学生如果在穿衣打扮上想得多了,在学习方面就会放松,甚至会因此耽误学业。从学生穿着“奇装异服”的目的来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哗众取宠,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希望自己的穿着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美,希望能很快融入时尚潮流之中。抱有这样一种浮躁的心态,又怎能搞好学习呢?学生把时间、精力用在“爱美”、“扮美”上,上课走神儿,下课逛商场,学习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

  2、额外开支,加重家庭负担。

  学生是一个纯粹的“消费群体”,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衣食住行、日常花销完全依赖父母。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好,但为了不被人“瞧不起”,便不顾“家情”及父母的收入状况,想尽办法向父母要钱购买自己所“钟爱”的“时尚装”(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些衣服,而是单纯为了模仿和攀比),增加父母的额外经济负担。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是虚荣心理在作祟。

  3、顾“外”失“内”,道德滑坡。

  培根说:“人一旦过于追求外在美,往往就放弃了内在美。”有许多学生为了得到想要的衣服,想方设法掏空父母的钱包,或是见别人穿得“漂亮”了就妒之、恨之。更有甚者,由于经济不支却又盲目赶时髦,于是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骗取、偷窃家人或其他人的财物,铸成大错。

  4、诸多不便,影响健康。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但有些衣服,如紧身衣、低腰裤等“时尚装”,往往不适合学生穿着。衣服过紧,束缚身体,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生长发育。有些学生不穿校服,而穿着长款、阔腿型的裤装或无领、无袖的短上衣等,在上下楼梯、做实验、上体育课时,极易发生缠绊、摔倒、划破、烫伤等事故。

  三、引导对策:让学生的着装不“越位”

  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均未发展、发育成熟,是一个易受不良风气影响、易被时尚潮流左右的特殊群体。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着装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

  1、统一着装,规范着装行为。

  统一着装,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会感到,他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代表着集体的形象,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因此,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促进了其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统一着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朴素节俭的美德。学生统一穿着“朴素、大方、价廉、实惠”的校服,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感到每个成员之间的平等、协调,这样可以防止学生之间相互攀比,有利于抑止学生着装上的两级分化,有利于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美德的培养和形成。实践证明,统一着装是规范学生着装行为的最佳选择。

  2、率先垂范,班主任要做榜样。

  班主任是育人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与学生来往最密切的教师,很多学生都把班主任当作自己崇拜的对象,因而会自觉不自觉地以班主任作为榜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因自身的不良言行而对学生造成恶劣影响。班主任要求学生不穿“奇装异服”,自己在穿着打扮上就必须符合教师的身份;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每一位班主任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3、沟通教育,提高审美水平。

  学生的穿着应当朴素大方,文雅整洁,在学校乃至公共场所切不可追求“奇装异服”,盲目标新立异。要强调的是,规范和指导学生的着装行为,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的爱美之心,更不是抹杀学生的审美自觉性和个性化穿着。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形象展示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美、认识美、表现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美”和“丑”,正确认识“时尚”与“流行”,自觉规避不良社会风潮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改变与年龄、身份不符的着装风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服饰美只有在心灵美的映射下才能发出同样绚烂的光芒。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追求服饰美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陶冶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外在美与心灵美的高度统一。

  4、重视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的着装行为与其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学生家长自己就在服饰上“追新求异”,家庭成员之间交谈的话题也总是围绕着时尚潮流展开,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服饰观、审美观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和着装习惯受到家庭的深刻影响,人一旦养成不良的审美取向和着装习惯,就会严重损害自身的气质,降低自身的品位。因此,学生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着装习惯加以引导、培养,使之形成健康的服饰观和审美观。同时,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应慎选话题,不要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追赶潮流上。另外,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共同探讨、解决学生的“奇装异服”问题。

  学生穿着“奇装异服”的现象,不仅涉及服饰观、审美观,更是关乎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成长和人格发展的问题,理应引起广大教师及学生家长的密切关注。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