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高考 > 备考指导 > 家长必读 > 详细内容

家长必读: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发布:2012-01-21  来源:海南经济报
分享到:

  家长教育有误区助长孩子“无能” 八成中学生不洗衣不做饭

  从孩提时代起,父母就把“好好学习才能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过好生活”的理念深深扎入我们的脑海,并一代一代的延续着。社会的激烈竞争让不少家长潜意识的为孩子树立了假想敌,也就是这个假想敌的存在让他们忘记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们的道德、劳动等理念和品质逐渐被忽视。相关调查显示,不洗衣服、不做饭、不做卫生者,在城市中学生中占八成以上。许多十六七岁的孩子连自己的袜子内裤都没有洗过。最近研究出来的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表明,这主要来源于家庭的不当“养育”。

  调查一:好孩子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我省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满意度较低,不满意度较高。那么,好孩子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是有礼貌?是听话懂事?还是成绩或其他?

  记者日前分别在海口龙华小学、四十二小学随机询问了一些学生。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好孩子的标准应该是学习成绩好,因为他(她)们认为在考试考得高分时会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夸奖,甚至是额外的礼物或者到肯德基美餐一顿。龙华小学一位李同学告诉记者,考试不好时不仅会被父母数落,说他贪玩不好好学习、上课不认真,还要做父母额外增加的练习题或上补习班。

  记者还采访了一些等候孩子放学的家长,不少人也认为,理想的好孩子应该是学习成绩好,并能考入重点学校,少让父母操心的孩子。

  而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所重点中学,能进入该校的学生大多是佼佼者,他们学习成绩拔尖,是人们公认的“好孩子”,但该校承接教科重点课题“自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却显示,近三成好孩子存在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中,最突出的是由嫉妒发展成的“敌对情绪”。超过12%的学生有此症状,他们会以讽刺、谩骂竞争对手,甚至“背地里扔掉其课本”的方式发泄。而超过10%的人有强迫症,即对成绩太过在意,过分看重自己在班级中的名次和在老师心中的地位。

  调查二: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孩子成绩

  我省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调查成果显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长对他们的满意度。

  省教育资源研究发展中心的张正标主任等专家认为,这与我国多年以高考制度为“指导”的“分数崇拜”、“名校崇拜”是相一致的。但面对中小学生的实际生存状况,不得不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孩子为什么学习?

  学习、劳动、休闲被心理学家称为生命活动的三种形式。对孩子而言,玩耍就是劳动。但是,不少家长常常为孩子捏造出未来的竞争的假想敌,让孩子在沉重的思想压力下不断学习再学习。家长们以学习的重要性来否定孩子的其他正当需要,包括玩耍和休闲的需要,忘记了学生仅仅是孩子的一个角色,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现实:八成中学生不洗衣不做饭

  好好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过好生活。家长的期望无可厚非,但调查显示:不洗衣服、不做饭、不做卫生者,在城市中学生占八成以上。许多十六七岁的孩子连自己的袜子内裤都没有洗过。

  研究认为,这些长期在父母的包办呵护下成长的孩子,受挫和应变能力不强,一旦脱离父母,就不知道如何生存,什么都不会干,受到小小的挫折,将不堪压力,无所适从,甚至走上极端。

  记者在采访中获知,现今的许多用人单位均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和职业道德。而许多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则认为,自身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水平,最终归结为一句“还要学习”。于是产生了“幼儿园学小学内容,小学生学初中内容,初中生学高中内容,高中生学大学内容,大学生学幼儿园内容”的教育怪圈。

  据我省相关专家介绍,家庭对自己传统道德使命的蔑视和不作为,是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以来最大的失误。不是青少年难教,而是大人们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孩子们渴望在家中营造一个灵肉合一的自足城堡,没想到家庭变成了更加严厉的学校。

  名副其实的“好”孩子,现在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倡议: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

  教育研究者认为,打球、赚钱、学习都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也不是生活的目的。它们只是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的一些工具价值而已。

  为此,一些教育学者倡议——让孩子读万卷书,带孩子行万里路。让孩子们觉得学生时代是最美好的,童年的回忆也是最珍贵的,而不是让孩子长大后觉得自己的成长历程除了学习外一无所有。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