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高考 > 院校动态 > 详细内容

上海高校何以联手上演“疯狂英语”

发布:2010-01-25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分享到:

  上海市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据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之所以考英语不考语文,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1月24日《长江日报》)

  这已经不是“学科歧视”所能解释,俨然构成了对母语的轻蔑和无视。只考英语不考语文肯定会伤害一些考生的利益,践踏了考试公平,但这似乎还不是最难接受的,最令人不可接受的是,在中国的国土上,中国本土的教育机构竟然对母语全无信心,更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具体的招生行为中。

  国民热衷过洋节也好,英语的教学地位比语文高也好,不仅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心理需要和价值选择,更是由我们本土文化的国际地位决定的。汉语的盛行,需要足够强势的本土文化体系,否则难以支撑国民的文化自信。而缺乏心理优势、仅仅来自于官方意图的振兴汉语,则只能是句空谈。

  其实,看重英语不是中国专有现象,任何文明都有功利性,谁强跟谁走、谁强围谁转,是全球文化循环、碰撞、融合的一大默契和自然法则,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抬高,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汉语热、孔子热,就是国家实力的强弱转化施加给文化心态的微妙影响。但任何国家文明对于强势文化的追逐,都不可脱离母国文明的基础。我们看到,西方国家骤起的中国热,都只是体现了对新兴文化的重视、兼容,学习先进文化,更多是工具性的,不可脱离服务于本土文化这一根本主题。

  作为国际影响力日益突出的中国,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反而一味借重西方文化的固有影响力,对英语的应用就可能走偏,更容易沦失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先机。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向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学习,为中国社会的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但也滋生了积重难返的弱国弱民心态:我们不是最善于吸收别人的先进,而是处处比照出自己的弱小,“英语不好就没有前途”正是此种心态的直观显现。

  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有着为数不少的海归派,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他们中的一些人,也由此滋生过分浓烈的西方意识,给中国教育乃至职业圈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企业无论有无跨国和对外业务,一律要求精通英语,高校无论何种专业,一律要过英语四六级。这让英语教学日益疯狂,李阳的出现是英语无敌的时代标本。

  教育价值观如此,汉语前景势必更加迷惘,而一个缺乏强大母语支撑的社会文化系统,你无法想象它会是强势的,是的,英语不好在当下的职业体系中肯定是不占优的,但只强调英语而忽略母语的民族前途则更无保障。而且,很难想象一个母语都说不好的国家,英语水平又能高到哪里去!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