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考研 > 院系介绍 > 详细内容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师介绍 潘智彪

发布:2013-01-09  来源:
分享到:

姓名:潘智彪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学院:中文系 最后学历:哲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美学,重点在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方法研究审美规律。

基本情况

潘智彪,中山大学文学硕士,武汉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美学学会副会长。

开设课程

本科:美学、喜剧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心理学

硕士研究生:美学原理、西方美学史、当代西方美学

主要著作

1.专著:《喜剧心理学》,三环出版社1989年。本书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三等奖、中南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

2.专著:《审美社会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

3.专著:《审美心理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4.专著:《诗何以群——在审美文化与社会系统之间的行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5. 专著:《高剑父传》(第一作者),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年。

6. 译著:《实验审美心理学》(音乐诗歌篇),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7. 译著:《实验审美心理学》(绘画篇),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8. 译著:《笑的心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9. 编著:《美学原理学习参考资料》(上下册共150万字,合作),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主要论文

1.《论审美的心理距离》,《学术研究》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0期。本文获广东省首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

2.《文艺学研究领域的新开拓》,《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3.《简评〈新美学原理〉》(第二作者),《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4.《文艺心理学学术讨论会简述》,《文学评论》1987年第6期。

5.《论喜剧笑的情感结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6.《论喜剧笑的心理功能》,《文艺研究》1988年第2期。

7.《论喜剧人生观》,《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8.《黑色喜剧的心理学分析》,《文艺心理探胜》,三环出版社1989年版。

9.《勇敢的开拓 丰硕的收获》,《文艺报》1990年11月24日。

10.《揭开喜剧笑的奥秘》,《百科知识》1991年第9期。

11.《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突破》,《百科知识》1992年第7期。

12.《论审美的社会传播》,《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2期。

13.《审美的冲突与适应》,《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3期。

14.《论审美的社会功能》,《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5.《市场经济与浮躁的审美心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6.《中介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7.《美育与人的审美需要》,《学术研究》2000年第12期。

18.《论社会系统中的审美文化》,《广东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9.《论人的审美社会化》,《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0.《审美活动与社会控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1.《论审美知觉的社会性》,《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22.《读图时代与文学之维》(第一作者),《晋阳学刊》2005年第6 期。

23.《寻找“有意义的另一个人”——论审美活动中的从众心理机制》,《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4.《论社会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学术研究》2006年第4期。

25.《读者?作品?召唤结构》,《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6.《论“卡塔西斯”的三种解说》(第一作者),《暨南学报》2006年第2期。

27.《论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现代哲学》2006年第5期。

28.《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论》,《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9.《当代文化产业的复制特征》(第一作者),《学术界》2010年第3期。

30.《论丑文化在当代的新变》(第一作者),《暨南学报》2010年第4期。

31.《论社会思潮与审美文化》,《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

注:以上论文中有10篇次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