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考研 > 院系介绍 > 详细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

发布:2013-04-24  来源:
分享到: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信息学院与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支撑,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根据国际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趋势与国家重大需求,重点进行数据库技术与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数据挖掘与互联网知识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主要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支撑,其中有两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情报学)、一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档案学)。实验室注重应用基础研究、注重文理结合。

实验室是“985工程”二期“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单位。在数据库关键技术与系统、电子文件管理、数据挖掘与互联网知识管理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已经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实验室定位

实验室已经成为国产数据库发展的技术与学术支撑单位,成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与系列解决方案的规划设计单位,成为我国数据工程知识工程相关领域最具特色的教学科研机构。有鉴于此,实验室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基础理论和新型技术的创新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电子文件规划与建设的咨询服务机构以及管理政策、技术政策、制度、标准方案供给中心。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数据库技术开始比较系统地引入我国。以中国人民大学萨师煊教授、王珊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是我国最早从事数据库教学和研究的学者。1986年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以这个名称命名的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逐渐形成了一支在数据库研究领域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团队,在国内数据库学术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实验室历史回顾

从2001年开始,在学校“211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学校设立了“信息科学技术与信息管理学科群”的建设项目,支持信息学院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合作,结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企业信息化开展电子文件永久保存与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拓展了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的研究方向,在互联网数据管理,以及数据永久性存贮、数据迁移与数据恢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2005年1月,为落实学校“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部署,校长办公会议作出决策,整合信息学院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的力量,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

2006年1月,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获准筹建。学校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设立“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在场地和经费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并在人员编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学校还成立了以纪宝成校长为主任,主管科研和财务工作的冯惠玲副校长为常务副主任的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了以校外专家和海外专家为主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聘请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著名专家陆汝钤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我国数据库领域的领军人物、我校王珊教授为常务副主任委员。实验室由信息学院杜小勇院长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赵国俊院长为主要负责人,并选聘了专职的副处级办公室主任,进行日常的行政管理。

2008年10月经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通过,正式开放运行。

实验室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优势,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通过优化组合,实验室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形成了专兼职结合的固定人员队伍。实验室目前共有45名固定研究人员,其中包括实验室事业编制专职研究人员8人(6人博士毕业于海外高水平大学),还包括信息学院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相关学科专职教师37人。

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与团队建设

实验室学术带头人9人,均为各学科方向知名教授。由9名学术带头人结合实验室其他固定人员,组成7个研究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科学研究。

实验室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人,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1人,委员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

2006年1月以来,实验室实到科研经费约6345万元。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2项,实到经费约4757万元,其中承担软件类“核高基”重大专项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3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档案局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9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6项。

科学研究及成果现状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44篇,其中被SCI、EI检索的国际期刊和国内英文期刊296篇次;SCI收录55篇,EI收录241篇,CSCD收录29篇,CPCI-S收录53篇,出版著作23部,教材12部。

获省部级科奖励7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申请发明专利已被受理23项。

研究报告“关于加强电子文件科学管理的报告”得到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并指示有关部门进行专题深入研究。

实验室拥有较高水平的公共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主办或承办一些重要的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包括MDM2008,APWEB2011以及全国数据库大会,全国web信息系统大会等。

重视组织系列学术活动,形成学术影响。自2006年,举办和参与举办三期“数据管理国际前沿论坛(FDM)”,组织五期“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五期“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等。

重视日常的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学科国际前沿系列讲座,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自2007年以来,约有80人次的海外学者来室讲学、交流及合作研究。同时,还组织留学博士归国讲学短期课程等,有16名海外学者来重点实验室讲授一门课程。自2006年以来,选派8名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半年以上,共有260人次公派出国合作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等。

自2007年起设立开放课题23项,开放课题发表论文60多篇,并不定期举办“开放课题学术报告”。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王珊教授和杜小勇教授参与ISET+全球教育协作研究计划,获得科研经费30万元美金。孟小峰教授参与了欧盟第7框架研究计划。安小米教授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实验室还和HP Lab,MSRA等研究机构举办联合学术研讨会多次。

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拥有4个仪器设备平台,计在册仪器设备411台(套)。

仪器设备与实验设施

“高性能数据库测试平台”,由HPrx6600小型机1台,HPrx2620小型机4台,服务器22台,磁盘阵列3套等组成高性能计算集群,主要进行高性能数据库测试。该平台已经支持了国家863项目“纯XML-关系数据库系统PXRDB研制与应用”、“海量数据空间模型、索引与查询技术研究”等的研究,并和金仓公司合作开展国产数据库KINGBASE性能的测试工作。同时,人大作为“网格计算”研究项目的节点单位,“高性能数据库测试平台”加入了教育网的平台共享开放资源;也申报了“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对外开放。

“数据永久保存和电子取证平台”,由100级净化室、数字逻辑分析仪,硬盘拷贝机、光盘拷贝机、红外文检仪等各类仪器设备39台(套)组成,主要用于数据数字化永久保存和存储以及本地和网络的电子数据取证和恢复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依托此平台重点实验室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合作,2010年获得了北京市司法局授予的“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电子证据鉴定实验室”司法鉴定资格,同时对外服务。

“面向海量数据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平台”(在建)。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由128个节点构成的云计算平台,达到“10TFLOPS计算能力和PB级海量存储”。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期40个节点建设,计服务器40台,其它仪器设备31台(套),现进入平台设备调试运行阶段。

“电子文件系统测试平台”(在建)。依托该平台,将可开展电子文件系统产品标准符合性测试工作。目前业已完成了第一期仪器设备18台(套)建设,现进入平台设备调试运行阶段。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16名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所学所陆汝钤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博士生导师杜小勇教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实验室运行管理

实验室建立了实验室章程、教授委员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实验室的制度化运行,各项制度运行良好。

成立了重点实验室建设委员会,由纪宝成校长亲任主任,主管科研的冯惠玲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处为成员。学校专门发文给重点实验室以独立的建制,赋予包括相对独立的人事和财务权等权利。不定期地举行专题办公会议,协调解决实验室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规划指引了正确的学术方向,并促进了实验室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学术委员会成员非常关心实验室的发展,以各种方式给与具体指导和帮助。重点实验室科研氛围浓厚,学术风气良好,无违反学术道德的事件发生。

实验室实行教授会制度,由全体固定人员中的正教授组成,主任由教授轮流担任,任期一年。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教授会,决定实验室涉及人事、财务、资源分配等重要事项,通过各类管理制度。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行例会制度,专职研究人员和办公室人员每周四中午例会,由重点实验室主任通报工作进展,布置安排工作或者讨论和解决问题。

实验室配备有副处级的办公室主任、专职秘书和设备主管,并聘用了专门的财务人员,树立以服务达到管理的理念,认真做好对一线科研人员的服务和支持工作,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有秩序。

学校在“211工程”、“985工程”、基建和其它经费的支持,5年合计投入2961.5万元人民币(不包括工资福利、水电费、办公用房等开支),改善了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科研环境。实验室现拥有集中办公用房3266平方米,和总价值2058.9875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

实验室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优势,使之成为既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又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领域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重点实验室承办了“数据密集型计算及非机构化数据管理”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2010年计算机学科本科生暑期夏令营。

高层次人才培养

2006年1月以来,培养已毕业博士59人,已毕业硕士257人,有53名博士研究生、121名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生共发表论文410余篇。6篇博士论文荣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研究生获国外数据库领域顶级会议最佳论文奖2项,实验室固定人员指导学生获2010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2008年获“The ACM Asia Programming Contest Beijing Site2008” Bronze Medal。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