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留学 > 留学考试 > 详细内容

Speak For Yourself ——托福备考感悟

发布:2012-12-20  来源:新东方前途出国
分享到:

作者:前途出国workshop学员 许金诚

  还记得考完托福那天的下午,户外的阳光很足,三月的春意很浓。已是下午两点,我坐在一家小餐馆里,静静地吃着一盘盖饭,享受着从窗外洒进的半米阳光。细细回想几小时前做的每一篇阅读,听的每一段材料,说的每一段口语,敲得每一个单词,心中竟有一种莫名的平静。这平静不同于以往考完试后的如释重负,相比之下,更像是与一个相识多年的老友道别。

  初识

  我早在儿时就有了留学美国的想法。这源于我的老爸曾有一个公派留学的机会(去哈佛大学进修)。当时他顺利地通过了教授的面试,但却由于托福分数不够而与这个机会失之交臂。于是,他从小就跟我强调英文的重要性,以及哈佛大学的种种好。就这样,别人眼中光鲜无比的清华、北大对我一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我走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高一的上半学期。当“哈佛”二字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当留美的重任真正摆在我眼前,我意识到:通往哈佛的第一块绊脚石,就是托福。在老爸口中邪恶无比的托福。托福……

  于是,带着一种“为老爸复仇”的心态(现在看来真是可笑……),我义愤填膺地报名了的托福强化班。刚进教室,看到自己周围全是大学生,我的心中不由升起一种莫名的自豪感。第一节课是阅读,老师先让我们做了一篇《官指》上关于非洲动物的文章,对完答案,只错了两个。于是这种自豪感的到了小小的提升。第二节课,听力。除了中考听力和MP3里的近300首英文歌曲外没做过多少精听的我,竟惊奇地发现:我除了篇首的“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 student and a professor”外居然还能听懂大部分,于是更加开心了。接下来的写作课老师主要介绍了考试流程,所以也很轻松。直到最后的口语。一向以发音标准自诩的我认为口语应该不成问题,不过,当真正看到第一道口语题时,我还没开始构思,那声刺耳的“beep”就响了起来。慌乱中,我刚答了二十几秒就没词儿了。“干脆不答了,”我想,“反正也是练习。”而第二题几乎也是同样的情况,空了十好几秒。

  于是,我基本上是怀着轻松而愉悦的心情完成了第一次的学习。殊不知,那被我忽视的口语,竟会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我的梦魇。

  了解

  过了不久,我跟托福班上的同学和老师都混得比较熟了,对托福的了解也逐渐加深起来。从小到大做题无数,我第一次听说了准备考试有“模板”一说, “TPO”(官方模拟题)竟要花重金购买,上机考试居然有“机经”。这些名词都冲击着我对考试的传统的观念。难道考试不应该是对平时学习水平的一个检测么?充斥着所谓“应试技巧”的考试,真的还是考试么?随着学校期末考试的临近,我没有过多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只是把上课时老师教的模板都老老实实地背下,然后一遍遍地去套那数不清的口语材料。于是,随着做题数量的增多,我的口语便出现了如下状况:最初的几句说的极其流利,然后开始打磕巴,最后的结果是话还有1/3没说完。可悲的是,我当时对此的对策是一遍遍练相同的题,直到最后几乎都把词儿背下来为止。其收效无疑是微乎其微的。在做了将近十套TPO后,我伤心地得出了以下结论:我或许天生就有口语障碍,因为我的口语几乎没有一次答完过。

  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报了九月份的托福考试。此时的我经过了几个月的准备,反而没有刚上课时的那种自信了。进考场前,我一直祈祷能遇到自己练过的口语题。以这样的心态应考,其状态是可想而知的。阅读出现了操作的失误,结果弄得最后时间很紧;听力走神;口语面对第一题“describe one of your favorite teacher and explain why”竟有几秒钟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有写作还算在平时的状态。最后,只以100+的成绩草草收场。当拿到分的那天晚上,我真的都绝望了。自认为准备的很充分,竟是这个结果。我甚至怀疑自己的英语水平到底够不够出国的标准,哈佛更是别提了。

  再认识

  我现在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失败本身固然是痛苦的;但比这更加痛苦的,是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并重新投入到对成功的追寻中。(尤其是当你身边的人都怀着期待的心情问你成绩的时候)不过,第一次的失败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沮丧与失落。或许正如罗琳女士所说的:“failure meant a stripping away of the inessential.”已经离过一次考试的我终于能鼓起勇气,忘记以前老师教过的所有模板、句型、例子——我要试着用自己的方式答题。于是,自从我准备托福以来,我第一次将官方指南后面口语部分的答案解析认认真真的读了一遍。从中,我不由惊叹:这才是托福考试的本意!一篇冗长的理论解释,能简化成一段;一段矫揉造作的对话,能浓缩进一分钟。无需华丽的词汇,无需绚丽的模板,概括段落精髓,即可。以前的我一直试图往短短的一分钟乃至45秒里加入尽可能多的内容,却忽视了内容的必要性。与其说是paraphrase,还不如condense来的准确。 在确定基本方向之后,我又仔细研读口语原文和参考答案,大致了解了哪些信息才是核心的、必要的、能得分的。这就跟听力记笔记的原理差不多。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备考工作基本是由我自己一个人完成的。

  熟识

  可以这么说,托福最初对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第一次临考前是我的敌人,第一次考完后是我研究和反思的对象,只有第二次备考时,他才真正与我成为朋友。由于第一次考前我刷了不少TPO,第二次备考我没做太多题。单词又背了两遍。更新了不少外文歌。阅读做的很少,只把全套Harry Potter细看了一遍。重头戏在口语。 改变了做题策略之后,一开始着实有些不习惯,心里也没底儿。不过时间至少是够了。练了一段时间,抓主干信息基本没问题了,在表达方式上可能还需修饰。当然,这只是时间问题。

  在第二次备考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在紧张的考试中给自己找乐子,并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对待每篇阅读和听力。通过托福科技文,我真的长了不少知识。记得有一次读到有关板块漂移,还专门翻出地理课本核实相关信息。还有一次听力谈到用色谱法测行星组成,我还专门上百度百科查了资料。上了高二发现有关氢原子通过电子跃迁发光(发射光子)的知识以前准备托福的时候就知道了。而听力部分更是其乐无穷:听conversation时,我会因为学生和食堂管理员嚼舌头而暗自发笑;在学生讨论自己的生活问题时,女生常因不满男生的解决方案而恶意卖萌……写作部分的乐趣则纯粹来自于题目本身了。好像是TPO21还是22,问你should teachers reveal their political standpoints to their students?我当时立即想到了愤青的历史老师,于是想都不想就答“positively yes!”然后越扯越远……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的:考试前一天我睡的极好。第二天吃完早饭,还在社区的院子里散了十五分钟步。进了考场,等待照相前,我从头到脚把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做了一遍,把后面的大叔搞的很无语。在做题的时候,和刷TPO的感觉差不多(不过真题的确要难一些)。到了口语部分,心跳还是不由自主的加到了100bpm,好在答完第一题就安静了许多,时间刚刚好。也许是心理作用,我觉得自己后三道题答得格外的顺,觉得29有戏了,不过最后结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成绩下放的那天我还在学校上课,刚放学就接到老爸的电话,上来就说112,112。一开始我都没反应过来,停顿了几秒钟才明白。事实上,这个成绩并没有我想象的理想,甚至阅读还退步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成绩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当我以后接待外国同学,乃至参加外国公司的的面试时,对方都称赞我的口语好。这是我就会想起曾经自己准备托福的日日夜夜。TOEFL让我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speak for myself.”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