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留学 > 留学视野 > 详细内容

拿纳税人钱供养留学生会否沦为“中国足球”

发布:2011-08-09  来源:
分享到:

  今年,广州市开全国先河,推出首个地方性公派留学生项目“菁英计划”,拿出1300多万元,首批资助40名学生,前往世界排名前300名的大学留学。日前,这些学子陆续踏上了留学之路。( 新闻回放详情)

  对于拿纳税人的钱去供养留学生,公众会本能保持警惕:一者,在信息不甚透明,财政公开欠佳的当下,谁能保证这些钱花的值当?而且,花出去后,谁能保证这不是在拿公共财政给他人做嫁衣?二者,所选拔出来的这些留学生是否值得培养?传统社会中,我们期待人才要“德才兼备”,这使得社会在人才标准的判定上一面要求其必须有能力,一面又是道德楷模。因而公众必然要问,这些人属于德行好海是学习能力强,亦或是二者皆备?这个标准判定又是什么?

  但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应该是这场辩论中的主旨。以上疑问其实是一种社会公平的焦虑,是社会对于公平的敏感催生出的问题,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答。真正的问题是广州的这一“先河”,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发展所必然依赖的人才的匮乏,一些人已经意识到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社会转型后劲不足,一边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重新界定,然而另一方面则是后备力量的不足,有了断层的感觉。这种情况与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相似——社会在急剧变革当中,需要一个重新的界定,但相关人才却严重缺乏,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留学热潮,不论是官方派遣还是自费留学,都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必需。

  当然,照以上分析,另一个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中国大学为何不能培养适应社会转型的人才?政府为何非得花大价钱去派遣留学生,还要为他们是否会“变节”担忧;留学生自己也担忧回来之后是否真的能大展拳脚施展所学;公众更加担心的是这些钱花出去值当否?这一切只会让我们深思,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来自哪里?近几年来中国内地的高校屡屡爆出作弊、谎报就业率、论文造假、教授走穴问题,社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急切盼望教育领域的改革,因而提出了许多方法,如去行政化、教育归教育、行政规行政,教授治校,仿照香港教育模式等等。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建议都算是正中病根切中要害。但问题就在于,社会的呼唤大大超速于教改本身,表现在人才问题上就是高校多,学生多,人才少。

  在笔者看来,广州这一做法有点类似曾经的中国足球:改革喊了多少年也不起成效,总体框架似乎没有改变过,球员成绩越来越降,而某段时间盛行的健力宝模式——“政府出资,球员留学”,在一定时期确实提高了一点中国足球的成绩,但最终证明这是失败的,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现在广州的做法就是财政出资,学生留学,但教改却没有实质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防范培养人才沦为另一个“中国足球”。政府出资以捆绑留学生,毕竟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举措。我们的大学真培养不出人才吗?不见得,只不过是受教育体制所限罢了。

  (来源:长江网   作者:戈海)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