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校园 > 大学创业 > 详细内容

你也可以复制,三年挣850万(12)

分享到:
发布:2012-02-03  来源:


 关起门来,我又开始雄心勃勃地谋划起未来。装修虽赚钱,但行业门槛低,容易涌进来很多新公司,今后市场竞争必然残酷,导致利润下降,难道以后咱就做个低端项目的地盘工?可往酒店和公馆的高端设计发展,自身又缺乏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道理简单,没体验过别墅生活的设计师,能设计好2000平米只住一家人的作品?连富豪生活状态都不了解,就想做好设计?唉,想到这层面,咱信心掉了一半。况且整天和施工队打交道,不乐意。因为我不能再从他们身上学到新东西了,而文化背景和素养不同,也没啥共同话题。
我的事业性格中有强烈的不满足感,每个阶段都要求自己强化能力,当初学装修设计来还债,那是出于现实的无奈,但现在选择多多,自然要考虑一番。
时代在进步,感觉白手起家创业越来越难。没有高人的指点,重新创业更难。实话说,三年挣150多万并不值得骄傲,设计工作室没发展壮大,主要是刚到手的钱还没捂热,就被人端个干干净净!没资金支持,事业如何更上一层?但这不是借口,还是自个挣钱本事不够!
从出道以来,我要么自学,要么偷学,除了遇到牛人赵强外,基本没啥名师指点过,而且赵总和我只相处数月,就远走高飞了。
凭现在我的一点微末本事,估计重新创业也搞不出啥名堂,还是一边挣钱一边学习来得实际些。等时机成熟,自然可以华丽转身。思前想后,决定做生不如做熟,在2000年的年初,我关掉设计工作室,再次回到传媒圈。
北京平面传媒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已号称京城三大报,确立了牢固市场基础。1998年创刊的《北京晨报》作为后起之秀,发展势头迅猛,而《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依然在京城畅销,至于其他小报混得大都是半死不拉活。
我原来所在报社几经改制,现已被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收编,发展前景也看不出一片光明。唉,看得上眼的几大报,正在发展蓬蓬勃勃发展着,人家不缺广告总监、更不缺社长助理。
碰巧,一家新出版的财经类杂志正在招广告总监。我决定去搞一把。在这里,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应聘经验和技巧,虽不能保证人人皆屡试屡中,但却保证咱从无失手。
我在应聘前,会仔细研究对方资料,然后再结合自己应聘的目标岗位,写个书面计划报告。主要写两点,一个是现在公司存在的问题,二个是我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在报告书上从来不介绍过去的经历,只说公司眼下的事情,简单明确。
在我十年职场生涯,面试人物无数,但从来就没有一个这样做的家伙,所以大部分人都得不到理想的工作。人和人其实智力都一样,但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其做事结果那就打不同了。对于面试,大家都有经历,自己回忆一下,为什么不提前做点功课,打个有准备的必胜之仗呢?
那家财经杂志我暂且称为K杂志,现在还在发行,背后点名说人家不好。他们创刊不足一年,但想法很宏大,立志要在不远的将来,与财经类杂志的老大《财经》并肩,两年内超过《新财富》、《经理人》和《中国企业家》等大牌刊物。面试前我把K杂志快翻烂了,做到胸有成竹后,写了个报告。
面试那天,我见到了K杂志老板,李总。李总出身风险投资业,现是杂志社出版人。他是个有思想的人,敢想敢干,但性格急躁,有时急于冒进。
我啥也没说,先把报告递上去。很快,李总脸上浮现出点笑纹:“雨总,杂志广告的销售策略写得不错,能发现问题,也提出解决办法。但有个问题,其他人简历都有自己过去介绍和业绩表现,你怎么一字不提?”
“李总,您面试最关心什么?当然关心的是能否招到管用的人才,策略报告上我说的对路,自然用我。如果我使劲讲过去自己的经历和业绩,您关心吗?没体验就没共鸣。留点神秘感多好。”
策略报告起了催化作用,双方谈话由面试逐渐转变成闲谈性质的聊天了。我首先告诉他,手里这期K杂志哪些是收费广告,哪些是赠送。李总好奇,忙问为什么。
“大企业投放广告,是按计划发布,我在同期其他大牌财经杂志没看到这广告,而K杂志独有,显然是白送。”
“好,有个问题,你在4A广告圈里人脉如何?”
早知道他要问这事儿,我顺手从书包里掏出个皮本子:“李总,本儿上记录了100多个顶级4A公司的联络,不仅包括公司的媒介、计划、客户等主要部门的负责人,还有他们的性格、资历、爱好,甚至细致到服饰爱好。”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