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高考 > 高考语文 > 高考作文辅导 > 详细内容

熊丙奇点评上海高考作文“微光”怎样不被轻易

发布:2012-11-29  来源:
分享到:

  高考昨日开考,各地的作文题像往年一样,备受关注,其中上海的考题为:“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这道题富有思辨意味,考生可以谈平凡与天才、天才与勤奋、小的思维火花与伟大的发明的关系等等。但这道题把心灵微光被舍弃的原因,归为每个个体“只因为是自己的东西”,其实并不全面,在现实之中,“微光”被舍弃,很多是因为环境的原因。

  比如,2010年,两名物理学家凭借“用普通胶带成功地从铅笔芯的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方法简单得令很多人不可思议,也被过我学术界认为是“传奇”。可是,如果他们生活在我国,他们的思维“微光”,即使自己坚持,也行不通,首先,这样的“微光”会被嘲笑——这么高科技的东西怎么用这么简单的“游戏”来弄?就相当于高射炮打蚊子嘛。其次,如果他们申请课题,这样的“微光”会被课题申请审核“灭掉”,在课题申请中,有关“技术路线”的描述那必须有高科技的含量,越炫越好,这种“手工”操作,定然不受待见,难道这样就来骗钱?结果是,难以申请到经费支持,生存都存在问题,只有舍弃“微光”,去寻找大家都认为“光亮”的东西。而等到他人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时,才感慨自己原来也想到过。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科学家中的一位,还曾经获得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使用磁性克服了重力作用,使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这要是在我国,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搞物理的玩起小动物来了。

  再比如,朱清时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1953年,已经是美国知名教授的阿尔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去参加全美物理年会。吃午饭时他与27岁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格拉泽同桌。交谈中,格拉泽告诉阿尔瓦雷茨,自己的报告被安排在大会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场,他非常担心到时人们因提前离会而不来听。阿尔瓦雷茨好奇地问格拉泽报告的内容。格拉泽说,他受啤酒摇晃后冒气泡的启发,想以此寻找探测基本粒子的方法。几年后,阿尔瓦雷茨在格拉泽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终于成功做出了第一台液氢气泡室。虽然格拉泽的思想并不成熟,而阿尔瓦雷茨的液氢气泡室的设计思想也远超格拉泽当初的设想,但196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是授给了年轻的格拉泽。

  这个故事中格拉泽的想法就是“微光”。他的“微光”经另一位大师发扬光大后,还是把天才的成就归属到了他的身上。同样在我国,年轻学生的想法,能大胆说出来吗?另外,更重要的是,这种想法一说出来,就可能变为“他人”的了。在我国,原创性的思维是被轻视的,谁最终做出成果,才被认为是最大贡献者。

  所以,要让每个人重视心中的“微光”,需要自我坚持之外,还必须有让“微光”发光的外部环境。总体来说,我国当前正缺乏这种外部环境,虽然我们鼓励中小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但基础教育采取的是灌输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背记知识点,而不是采取讨论式、交互式,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大学,最近的调查显示,211院校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很差,学生不愿意提问,自然,再“天才”的“微光”也黯淡了。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学术研究中,学术研究已经工具化、程式化(要求在什么节点一定要完成怎样的学术研究成果),学者们已经很难为“灵光乍现”而激动,俨然成为机器。

  如果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学生说出的一个想法,不被周围轻易的“否决”,而是被某位大师在这一想法基础上,作出伟大的创新成果,大师把最大的功劳归属到这名年轻的学生身上,那么,天才的发明,就孕育在日常被舍弃的微光中,我们每个人的创造性活力也得到全面的释放。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