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高考 > 高考资讯 > 详细内容

高考首日两门总体难度平稳 文理考生谁都不吃亏

发布:2009-06-08  来源:扬子晚报
分享到:

  马上就要考试了,有考生在做最后的复习。

  高考首日语文、数学两门已经结束,今年的语数高考卷总体难度怎样?考生考后感觉如何?哪些题目容易丢分?本报记者特约江苏省名师,提供详细点评。专家表示,语文、数学总体难度平稳,附加题都有一定难度,对文理考生相对公平。

  语文

  给四川地震写感言

  作文写“品味时尚”

  考生反应

  作文没想到会考“时尚”

  作文考题: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期间好与坏、雅与俗、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沉淀为经典。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作文题没想到会考‘时尚’!”刚出考场的南京四中张同学就抱怨起来,“我一个男生对时尚从来都不关注的,哎,看到考题就傻了。”而今年的语文附加题让不少同学感到有些沮丧。“题目很新,有的根本没看过!像最后一题讲鲁迅的题目都不太理解!”一位南京田家炳中学的女生直摇头。

  名师点评

  ●总体评价:

  难易适中、区分度高

  点评人:南师附中高级语文教师、《教育之光》主编  孙富中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有两大特点:

  一、题型稳定,难易适中。今年高考试题平稳,与各大市模考的试卷题量、题型、分值等相一致,例如在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里的第1题语音题、第2题语病题、第3题给“洼地效应”下定义、第4题用排比修辞手法给“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馆写一句对生活、自然感悟的话;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清初散文大家汪琬的《书沈通明事》,古诗考查对岳飞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鉴赏,第五部分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是张笑天的散文《上善若水》,第六部分的论述类文本考查的是《说“导”》、实用类文本考查的是人物传记《画家黄永厚》等等,考生非常熟悉这类题型,做完试卷感觉良好。但在名句名篇默写部分,大多考生感到生疏的是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估计较多考生会丢分。

  二、贴近生活,区分度高。“生活即语文。”09年江苏卷首先在语言表达和运用题的取材和命制上更加贴近生活,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第4题结合“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使关注社会、生活的考生更易表述贴切,更能考查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及能力。作文的得分高低要看立意。

  ●试卷变化:

  成语题没有出现,名句有些“意外”

  点评人:淮安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胡鹤毅

  今年高考语文的基本特点是“扎实沉稳,渐新渐活”。在选材命意中更加关注人文精神和理性思辩的取向。今年的试卷结构有一些微调,这在考试说明中已经得到反映。语言运用的三道选择题变为两道,翻译和诗歌鉴赏分值有所增加,都调整为10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分值也由20分增加到23分,而议论类和实用类文本则由18分调整为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由去年的5道题18分调整为4道题15分,两道选择题,两道简答题,成语题没有出现。语音题全部是多音字,与去年的多音字和形近字综合考查相比应该说难度有所降低。语言表达一道是提炼信息并解释名词“洼地效应”,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兼有对下定义格式的要求;另一道题是就“生命和自然”写一段关于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感言,既照顾到了对重大时事的关切,又能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和自然的内涵,这与苏教版教材突显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的特点是一致的。

  二、诗歌鉴赏选取了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留世词作不多,其人其事也比较单纯集中,学生理解把握词意的难度不大。词的上阙通过鲜明的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之心和壮志难酬的愤懑。第一小题着眼于关键句和上阙对比结构的把握,第二小题着眼于下阙中所表达的作者感情抱负,题型和考查要点都在考纲和考生的把握之中。

  三、名句题中的课外名句可能是出乎很多人预料的,在考前各种预测信息中,大家一致指向的基本上是先秦时期的名句,没想到今年考查的是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前一句的“雄关漫道真如铁”由于广为引用,有些考生或许能答出,“苍山如海”一句能答出的恐怕就比较少了。这也在提醒学生,名句的复习准备面还是要适当宽泛一些,能兼顾到各个时期。

  ●作文审题:

  题目“平民”,写得出彩要看立意

  点评人:南京29中冯为民;东台市时堰中学王志生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题目为“品味时尚”,真让人感到欣慰,一是可以说是真正意义的贯彻命题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精神,二是体现了命题思路上的较大变化。先说审题,今年采用命题作文形式,且更为直白的表现命题意图,可以说学生审题基本不挠头,都会有自己的话可说。“品味时尚”是一个动宾短语,且词语为大家熟知,“品味”常用主要意思有①尝试滋味,品尝;②仔细体会,玩味;“时尚”主要意思是当时的风尚;一时的习尚;“品味时尚”即要突出“品味”,“品味”对象是“时尚”。写作中要照应两方面即可。纵观前几年作文命题,作文命题思路注重关注个人内心精神世界,而今年则大胆走出了一步,关注人与社会,关注人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的看法,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追求特点。总之是关注自我与关注时代社会共融,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能让学生显示出自己的思辩力,这种命题走出一条“平民之路”。不过这篇作文要写得深刻、写得出彩也不太容易,还是能较好地体现出考生在审题立意水平上的区分度来的。

  数学 难度比去年小,拿高分不容易

  考生反应

  填空简单,最后大题“绕”人

  “填空题,我十分钟就做完了。”人民中学考点外,梅园中学一个男生兴奋地说。他告诉记者,整张试卷总体感觉不是太难,他的后面大题第一问都做出来了,不过最后两大题的第二问都不会。“比如倒数第二大题关于‘满意度’的函数问题,光是题目就有200字左右,看完就有点晕,都绕进去了,所以就放弃了。但是‘保’基本分难度不大。”南外的理科考生张同学认为试卷前面部分难度适中,但最后40分的附加题有些难度,出现了时间不够用的情况。总体而言,考题整体难度比去年小,填空题较简单,但最后两题有些“翘尾巴”。考生普遍认为基本分拿到不难,但要拿高分着实不易。

  名师点评

  加大数学应用题考查力度

  点评人:淮安中学特级教师 杨文举

  09年高考数学试题从整体看,体现“总体稳定,深化能力”的特点,在保持08年特点的同时,又力争创新与变化;试卷不仅能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了对能力的考查。从考生的反映来看,试题总体难度“没有想象的难”,尤其是最后一道大题,也能入手。试题有较好的梯度,注重认识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稳中求新。

  一、试卷结构稳定,题型顺序有变。今年的数学试题无论是正卷还是附加卷,都与08年的试题在题量上、题型上仍保持一致,但今年将应用题放在第19题,而把数列题放在第17题,这是事先老师们没有想到的。将数列题前移并降低难度,我认为很合理,避免了学生花很多时间学习数列而难得分的现象。

  二、试题强调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意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出发,注重各部分知识的综合性、相互联系及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各部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不靠一题把关,而是多题体现能力要求。第15题考查平面向量与三角知识的结合,题目设置了三问,注重考查运算能力,应该说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第16题考查正三棱柱中的线面平行与垂直问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较为常规;第17题考查数列,其中第2问体现代数认证的能力要求;第18题解析几何则考查了探索能力;与往年不同,今年最后一题考查含参数及绝对值函数,考查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学生还是能够入手的,当然有学生反映“入手易深究难”。

  三、突出“双基”考查,强化数学思想。从内容来看,填空题中对于新增内容考查也较为全面,如复数,概率,统计,算法语言,推理方法等都有考查;解答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重点考查,六道大题仍然考的是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及数学应用题等重点知识。在数学思想方法上则考查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试题考查了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有效地检测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四、加大数学应用题考查力度。今年高考数学题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将数学应用题放到了第五道大题(第19题)的位置,考查的应用题变量均以字母形式出现,提高了应用题的难度,这也是广大考生不太适应的,说明今年的高考试卷在知识与能力考查的同时,体现了对课改新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实际上是考查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即既考查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考查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能比较好地反映考生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和输出能力,达到有效考查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正卷相对较易,附加卷试题偏难。相对于08年,今年的正卷160分相对较易一点,而今年附加卷没有考查空间向量,其中第22题第(3)问和第23题,学生得分比较困难。

  改变了过去一题或两题把关的习惯

  点评人:江苏省泰州中学 宋健

  2009年高考数学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革和创新,贴近教学实际,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坚持能力立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和理性思维。试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题型稳定,突出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全卷结构、题型包括难度都基本稳定,只是将数列题前移到第17题。试卷依据考试说明,突出对教材基本内容的考查。整卷试题的坡度较好地实现了由易到难,低起点、入口宽、逐步深入的格局。填空题比较平和,不需太繁的计算,考生应该感觉顺手。许多试题源于课本,略高于课本,如第1、2、3、4、5、7、11、15题等,都由课本例题、习题进行恰当变更、迁移、综合、创新整合而成,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最后6个解答题由易到难,涉及的知识内容基础、常规,入手容易,但深入有一定困难。附加题部分,选做题对知识点的考查单一,结论要求明确,学生入手较易。两道必做题对数学语言的转化以及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要求,相对较难。

  2.多题把关,有很好的区分度。第17,18题第二小问,第19题、第20题的第三问有一定的难度,改变了过去一题或两题把关的习惯,更能有效区分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群体,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3.深化能力立意,知识与能力并重。全卷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并不难,知识点熟悉,但需要考生自主综合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如第17题第二问,其实是恒成立问题。许多试题若能先想清楚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向后再动手,则解答会较容易,否则会陷入繁琐的运算之中,比如第13题,第14题。

  4.关注联系,有效考查数学思想方法。试卷以朴素的数学知识为载体,综合考查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了高考命题重实质、重内涵的指导思想,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对中学数学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不少试题注意在具体的情景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考查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第20题以二次函数为载体,重点考查分类谈论、数形结合思想。

  5. 加强应用意识,体现"学数学、用数学"的基本思想。应用问题考查在模式识别后落脚到数学方法的运用上。第19题以生活中的满意度为背景,问题的表述较长,需要考生耐心读懂题目。但模式识别方便,考查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

  6.注重探究,创新意识增强。部分题目在考查基础知识点上有所创新,题目设计灵活。如数学卷第17题第(2)问,第18题第(2)问,都是对一个问题进行纵向探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