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高考成绩揭榜后,几家欢乐几家愁。当全社会的目光聚焦在“金榜题名”的高考状元身上时,那些同样寒窗苦读十几年,最终却仅仅“做了分母”的落榜生,似乎成了被遗忘的群体———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前,王建平就预感自己考得不太好,因为“英语 考试时间没有把握好,当时慌了”。他没敢告诉家人,父亲考前说的那些狠话他是知道的,只好揪心等待成绩出来。考后等分数的日子,是所有考生最轻松、疯狂的时段,而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家里看电视,不想出门,害怕别人问他考得怎么样,准备上哪个大学。
高中三年,王建平的成绩一直不错,在村里许多熟悉他的人眼里,今年他一定能考上大学。因为在平时考试中,他数理化成绩不错,外语成绩时好时差,但总分一直比周围的同学好。在村里,父母每当听到别人对他的赞许时,心里就会荡漾起一丝欣慰。
王建平的父亲王勤松在宜宾城区一家装修公司做小工,住在岷江桥下极为简陋的出租房里,没有电视,只能下班路过报亭,问问今年的高考分数线出来没有。
6月25日,坏消息还是来了:王建平离省上划定的二本线差了11分,外语成绩才仅仅63分。
王勤松说,孩子这次没考好,干脆让他到城里来呆几天,调节一下心情。“其实我们大家都没怪他。”在出租房里,王勤松反复强调这句话,考前一直希望他能考好,偶尔也说过几句“狠话”:考得起就读,考不上就出去打工……“主要是担心他心里松懈,不尽力,第一时间成绩查到后,虽然没有上线,但是孩子确实努力了,差距也不算很大。”
谈到今后的打算,王建平坐在床头的一把小椅子上,不语。旁边一张破旧的书桌上摆着一本《招生指南》,这是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参考资料。王勤松说,儿子每天都在翻这本书,就是不晓得他有啥子想法。
在王勤松说话的时候,王建平深埋着头,像做了错事一样。不过,他内心里还是希望再有一次参加高考的机会。而坐在床沿上的王勤松则故意大声地说那些反复说过的话:“考得起就读,考不起就出去打工,考得起是你的本事,读不起是我没本事。”
王勤松说,现在主要有两种打算,一个是跟着村里的熟人或者朋友一起出去打工;另一个就是到城区学点手艺,将来好有谋生的一技之长。说完,他提着从工地上带回来的工作服出去弹灰尘了。
一直低下头的王建平站起来,望着窗外许久,在房内发黄的灯光下,他幽怨地说,“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二诊、三诊的时候,成绩都不错,考个二本是很有希望的。”
和王建平一样,不到300分的高考成绩单给了沈林(化名)莫大的打击。沈林是宜宾市一中理科补习班的学生。今年是第二年复读,此前在当地县上一所中学补习。
“咋越补越差哦?”看到这个成绩,父亲沈耀华(化名)又气又恨。
沈林也弄不明白,按理说,补习了2年的他应该上线,哪怕三本也好。但现实就是这样。
沈林的同学向记者反映说,沈林上课不专心听讲,基础比较差。“你这样下去,再补2年都考不上大学。”沈耀华有些失望。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