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 加分政策的公正性逐渐受到质疑,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频频出现使高考加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近年来,围绕一些高考加分标准,引发了诸多热议。
有些加分政策缺乏刚性的标准,留下较大的寻租空间;有些地方的加分标准,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奖励政策;还有些加分项目,则演变成少数人的游戏……
怎么保证高考加分制度的健康、完善,从而保证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呢?记者展开了调查。
说起高考加分,最为学校、家长和考生关注的就是加分标准,即加分的项目、分值和适用范围。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人群,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应该加分、应该加多少分合适。那么,当下,教育部和各省区市制定的高考加分标准是否符合公众心目中的公平公正的要求?记者展开了调查。
模糊标准惹争议
加分异化需警惕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慧认为,比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缺乏刚性标准的加分政策,往往留下了较大的寻租空间,其合理性和操作方式都需要进一步论证。
这一论断和许多家长不谋而合。他们认为这些项目弹性较大,操作过程中很难用刚性的标准去衡量,老师的影响力、孩子的人缘甚至掌握较多社会资源的家长的人脉等因素会起到很大作用。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有些地方的加分标准,则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奖励政策。比如,在一些地方高考中出现的海归子女加分、金融高管人才子女加分、博士子女加分、纳税大户子女加分、招商引资加分等。有专家认为,这是加分制度的一种异化。
还有一些加分项目,本身并无不妥,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了。
记者在山东、重庆、浙江等地部分高中采访时发现,奥数等特长班学生选修率最高,因为获奖者可在高考中获得保送或加分的宝贵机会,也有一些学校培养学生的科技发明、创新能力,目的就是瞄准科技创新大赛,以获加分。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学生创新能力、艺术专长等特殊才能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最好别那么急功近利,不然,对社会和学生都没有好处。
还有些加分项目,则演变成了一部分人的游戏。拿航模来说,相关培训往往需要1万多元的费用,这对于家境一般的孩子,尤其是农村考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久而久之,这种加分政策难免会成为“有钱人的游戏”,这无疑会损害社会公平。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