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今年高考 文科第一名何川洋篡改民族成分以换取加分的事件经披露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北京大学招办主任刘明利透露,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北大招生办在核实全部事实之后,决定放弃录取何川洋并报学校批准。
北大应不应该录取何川洋,舆论一直分为两派,严惩派认为同情宽赦实为乡愿;同情派则认为应该放过作为从犯的高考状元。两派分歧不在于造假行为应否受到惩处,而在于惩处的方式和对象。同情何川洋的人认为,只要他的高考成绩是货真价实的,就不应该为父母的过错承担责任,应该保留其录取的资格。坚持严惩的认为,一则教育部文件对取消录取资格已有明文规定,二则宽宥何川洋无异于纵容造假,“父母之错”完全可能成为类似造假行为泛滥成灾的堂皇借口。
现在,北大在舆论压力之下做出拒绝录取的决定,公众又该如何看待呢?从网上的言论看,似乎仍然是两派:同情派指责北大不够包容不够公平,严惩派则将之看成是维护高考公平的制度之胜利。而在我看来,两者或许都是一厢情愿地过度阐释。一方面,北大原本可能恰恰是想“包容”何川洋的,要不然教育部的文件早就有了,也不用“研究”这么长时间,更不会与何川洋签订预录取协议;另一方面,维护高考公平的一些制度,在某些情形下还可能只是一纸具文。
如果我们尝试着从“假如何川洋不是高考状元”的视角来追问,就会发现一切的真相。被重庆考试部门查出与何川洋一样民族身份造假的考生共有31人,可被网友曝光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副县长之女,一个则是高考状元。因为重庆考试部门拒绝向社会公布造假考生的名单,假如何川洋不是高考状元,他完全有可能躲过一劫,所以何川洋的母亲才会将一切归咎于状元身份,而不是造假本身,“如果他不是考得这么好,就不会被网友公布到网上,北大也不会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