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规划和投入的不平衡,使得处于弱势的学校在竞争中更加积弱,以致不得不以“超常规”的“大手笔”来尝试改善处境,而结果是不但不能奏效,还把自己推到了被人质疑和诟病的境地。我们真诚地希望决策、管理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要忽视了教育领域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要关心意义特殊的师范教育。
今年高考刚结束,浙江师范大学就宣布:凡高考成绩位列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的考生,如果填报他们学校,将给予20万元人民币的新生奖学金。这个吸引优秀考生的举措立即引发众议,有网民戏称浙师大为“史上最阔高校”。不过,在第一批志愿填报录取工作基本结束后,有心的记者了解到,浙师大的20万元重奖并无考生“认领”。
学校方面表示,打“重金牌”主要是想吸引优秀考生,尤其家境相对贫困的考生,以更好的生源促进学校整体素质提升;因为浙师大地理位置较偏,远离省城杭州,在吸引“好学生”报考方面相对不利。
无独有偶。上海师范大学在今年招收研究生(论坛) 时,也出台了一项新措施:对来自国家重点建设的所谓“985高校”的考生,给予学费全免的奖励。上师大倒是没有“地理位置相对不利”的问题,但吸引各地名校本科生前来投考的尝试,同样希望落空了。
为什么优秀生宁肯放弃学费全免乃至20万元的奖励?
依我看,希望落空的道理很简单:优秀生报考学校,首先是看学校的名气、牌子;而学校地处浙江金华或上海,都不会是重要选项。至于学校的名气、牌子,既因历史积累形成,也跟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的规划和建设资金投入等等有密切关联。现在的高校,在被有关部门划分成“985高校”、“211高校”以及一本、二本等等之后,不同“档次”学校所能获得的资源投入、政策优惠是很不平衡和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甚至体现在毕业生落户大城市的打分标准上。此前,曾有报道说某高校的一位毕业生,虽然相当优秀,但因其所毕业的学校并非“211”,落户上海困难,所以找工作屡屡受挫。由此,对于考生来说,考进名校、考进国家重点建设的学校,不单单意味着在校期间能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学科研资源,对将来的求职就业、选择生活居住地等,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难怪他们宁肯放弃学费全免乃至20万元的奖励。也许他们现在的家境并不富裕,也很想得到资助,而更要考虑学校学习条件的不同,考虑毕业后更长远的切身利益。
当然,国家的规划和投入是一方面,学校自身的努力则是另一方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程度,很重要的一个举措是吸纳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才,也就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大学的高下是指有无大师而非有无大楼”。与此同时,招收优秀生,形成“教学相长”的好氛围,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教育界流传着另一种对“名校”的“界定”:一流学生、二流设备、三流教师。此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也说明了优秀生之于名校的关系。学校的名气不但是靠在校的教师挣来的,也要通过不断毕业的优秀学生建功立业,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和口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