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在人们的眼中曾经颇为神圣,似乎只有成绩特别好或在某方面具卓越才华的学生才能获此殊荣。但近年来,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高考加分背后的猫腻逐渐浮出水面。由此,人们才发现,本意为弥补高考制度弊端的高考加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堕落为“特权俱乐部”,正在造成更多的不公平。
高考加分何去何从,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丑闻集中爆发下的歧路彷徨
今年高考前夕,有媒体披露浙江省航模高考加分成为有权有势人家的特权,某学校今年提出航模高考加分申请的19名考生中,13名是当地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其余6名是教师子弟。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的强烈质疑。
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采用两级公示、省级测试等方法后,该省2009年申请高考加分的4998名考生中,有483人未获得加分资格。其中,两级公示淘汰144人,339人没有通过省级测试环节。
重庆也传出高考加分丑闻。当地有31名高考考生被查出违规变更民族成分,其中涉及官员子女。在舆论的不断关注下,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其中包括当地文科高考状元,还有15名涉案官员被查处。
今年4月份,河北省组织了一次高水平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专项测试,最后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参加测试的有984人(另外还有145人报名却未到场),经测试不合格人数为163人,占参加测试人数的16.57%。“个别考生的表现看上去根本不像接受过正规训练。”一位参加测试工作的体育老师摇头叹息。
种种现象表明,在被视为公平、公正的高考面前,加分制度已成为一条隐蔽于僻静处的特权小径。
“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副处长刘若群向记者解释说,比如体育特长生,他们每天要进行体育训练,肯定会耽误正常的课堂学习。考虑到他们很辛苦,练好后参加大赛还为学校和地方赢得了不少荣誉,因此觉得应该对他们有所补偿。但是,高考利益巨大,现在的加分政策确实已变成了一些人徇私舞弊的手段,孕育出种种“幕后交易”。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