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43名“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名单日前在“千人计划”网站公布,引起广泛关注。为此,中央组织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新华社记者提问,并表示“发展的中国欢迎海外青年英才”。
“青年千人计划”于2011年年初启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等用人单位共申报了1035名人选。经过严格评审,最终确定了143人。
据负责人介绍,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名单中的143人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和德国马普所、大众汽车等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业。其中,男性130人,女性13人;中国籍137人,外国籍6人,其中非华裔4人;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7岁;引进后到高校115人,到科研机构25人,到中央企业3人;高校中引进最多的是中国科技大学,有16人,其次是北大和清华,各13人;人选分布在16个省市区,其中北京48人,安徽19人,上海18人,江苏13人。
入选名单中,有23人虽海外博士毕业后科研工作不满3年,或国内博士毕业后在海外工作不满5年,但因能力突出、成果显著、发展潜力大,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系破格引进。
该负责人说,为确保人选质量,“青年千人计划”的评选要经过初审、通信评审和会议评审三轮。“考虑到海内外十分关注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的结果,虽然没有名额限制,我们还是从严掌握评审标准,淘汰率比较高。”
据介绍,对“青年千人计划”人选的评价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重点考察申请人的专业教育背景和独立科研工作经历。二是重点考察申请人承担或参与过的重大科研项目、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论著)、已申请或已获授权的专利等科研成果。三是从申请人的研究领域是否处于世界科研前沿或国内急需紧缺、是否具有原始创新性,以及申请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来考察其发展潜力。四是重点考察申请人回国后的工作方向、工作思路、工作目标是否科学、明确,考察所在单位的科研基础和支持条件。
该负责人说,“青年千人计划”人选在公示期间,共有46人被匿名举报。“对以上举报,我们逐一进行了认真核实。”
该负责人说,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央财政将给予每人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以及3年内100至300万元不等的科研经费补助。同时,对他们在办理绿卡、多次往返签证、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待遇。
记者10日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还获悉,《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日前全部正式印发,这标志着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
12项重大人才工程分别是“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千人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