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高考 > 高考资讯 > 详细内容

公平教育阳光该如何播撒

发布:2011-11-07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分享到:

  连日来,名校“自招新规”引发争议,也引发各方关注和思考。

  北大前不久公布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首次出现限制性条款——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被推荐,当即引发热议。

  网友“是非门”认为,对学生是否孝顺父母,学校很难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孝不孝,谁说了算啊?父母还是老师?父母估计不会轻易毁掉孩子的前途。老师不了解情况,只能去问家长。家长还是不会说的。所以此规定不具实际操作性。”

  “这分明是在难为校长。”网友王先生认为,在多元价值社会时代,孝或不孝很难分辨,比如有的父母就认为“把成绩搞好就是孝顺”。其次,如何考证孝与不孝?有些孩子就算在家里“横冲直撞”,可是一旦事关上北大,有多少父母会站出来作证,说孩子不孝?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10月28日,人大公布的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圆梦计划”新规,再次引发热议。被议新规为:进入“圆梦计划”推荐序列的农村户籍学生,除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前10%外,还要具备“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个条件。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三代内无大学生”的标准很雷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规定,很匪夷所思。”一位高三学生表示。

  10月31日、11月1日,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连发表两篇博文,质疑“三代内无大学生”条款。“政策的初衷或许不错,但给公众的感觉是制造噱头超过实际意义。”熊丙奇认为,三代内没有大学生的农村家庭,不一定就是贫困家庭,倒可能是村干部、老板家庭,同样,贫困家庭完全有可能三代之内是有大学生的。如果以此作为标准,很有可能把一些需要关照的农村生、贫困生排除在计划之外。

  “你怎么看人大自主招生要求‘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调查显示,对该条款表示支持,认为教育资源应向农村地区考生倾斜的占37%,而表示反对、认为没必要强调“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则占52%。

  一位知名教育专家认为,名校“自招新规”有争议不值得奇怪,因为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得到100%的支持,在新政策中利益受到影响的一方,就可能反对,高校招生政策变化更会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况且有争议也不一定是坏事。”更有专家表示,名校自主招生新规“可操作性”固然值得关注,而名校自主招生新规传递的价值取向更值得关注。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主流价值观必须坚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永和认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大作为全国顶级学府之一,将“不孝敬父母”列为禁止推荐条款,体现了主流价值取向,值得充分肯定。

  北大对质疑的回应也印证了这一点。“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了冷漠,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北大招办负责人解释说,将“不孝敬父母”列为禁止性推荐条款,是以此明辨是非,引导一种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孝敬父母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我认为对此不应当存在分歧。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相对而言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也会比较容易培养出责任感。”

  人大面向农村学生的“三代之内无大学生”限制性条款,其用意在“让寒门也能出贵子”,同样值得肯定。“这是个方向。”有业内人士表示,以往名校自主招生没有农村学生的份,此种不公平现象屡屡受到诟病,如今包括清华、北大、人大在内,自主招生开始为农村学生设立“绿色通道”,名校为教育公平所作的努力显然不应该被忽视。“人民大学作为一所高校有其社会责任,但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个条件主要是想让最贫困、最有上学需要又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圆梦。”人大招办主任李向前在回应质疑时如是解释。

  “人大的‘圆梦计划’和清华的‘自强计划’,都实实在在地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到社会最底层,我举双手赞成。”刘永和表示。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