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工程硕士招生简章
一、 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培养类别和招生人数
工程硕士培养类别为非全日制,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不涉及研究生学历。招生人数不限。
三、报考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2005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2004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学历。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四、报名
报名分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
1、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按考试科目分为全国工程硕士生入学资格考试网上报名以及业务课网上报名。
全国联考网上报名时间在7月中旬。具体时间请于6月底查阅我校研究生院网上通知或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中心”)网上通知,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址为:www.cdgdc.edu.cn。
业务课网上报名时间在9月下旬,报名网址: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主页(gschool.ecust.edu.cn/),考生网上报名时,在招生单位特别说明处填报所选的业务课笔试科目。
2、现场报名
现场报名时间一般在7月下旬。请于6月底查阅我校研究生院或“中心”网上通知。考生在规定的现场报名时间内到各省市指定地点报名拍照并交纳全国联考报名费。
五、 考试科目
入学资格考试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即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基础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每部分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总计3个小时。我校工程硕士入学考试科目共三门。分别为:
1、全国工程硕士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我校只招收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
2、业务课笔试。由我校自行组织考试。具体考试科目请查阅各领域招生目录。
3、专业综合(口试)
六、考试时间:
1、工程硕士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由全国统一组织,考试时间一般在10月份。地点:由各省市指定。
2、我校自行组织的业务课笔试和专业综合(口试)考试时间另定。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请于9月份在网上查询。
七、考前辅导
工程硕士考前辅导班上课时间一般在6月—10月,报名时间为5月—6月。具体可电话咨询或届时见网上通知。
八、录取
工程硕士生的录取分数线由我校自行划定,录取名单报全国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文件精神,录取无学士学位人数不超过当年录取总人数的10%。
九、学习年限
工程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十、经费
工程硕士生全部委托培养:软件工程领域、项目管理领域、物流工程领域、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培养费为32000元/人,其余工程领域均为30000元/人。
单位代码:10251
单位名称:华东理工大学
地址:上海市梅陇路130号
邮政编码:200237
电话:021-64252453
传真:021-64253013
华东理工大学2008年工程硕士学位授予领域及联系人一览表
所属学院 |
工程领域代码 |
工程领域名称 |
联系人 |
电话 |
|
化工学院 |
430117 |
化学工程 |
徐心茹 |
64252160 |
xrxu86@ecust.edu.cn |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430122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仇昭君 |
64253230 |
zjqiu@ecust.edu.cn |
430136 |
制药工程 | ||||
生物工程学院 |
430139 |
生物工程 |
李阳 |
64253019 |
shgyb_gcss@ecust.edu.cn |
430132 |
食品工程 |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430102 |
机械工程 |
赵鸣 |
64252976 |
zhaoming@ecust.edu.cn |
430107 |
动力工程 | ||||
430125 |
安全工程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430105 |
材料工程 |
汪济奎 |
64253293 |
wang326@ecust.edu.cn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430104 |
仪器仪表工程 |
朱琰 |
64253531 |
zhuyan@ecust.edu.cn |
430109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
430111 |
控制工程 | ||||
430112 |
计算机技术 | ||||
430113 |
软件工程 |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430130 |
环境工程 |
童瑞娟 |
64252399 |
tongrj@ecust.edu.cn |
商学院 |
430140 |
项目管理 |
袁竹君 |
64252634 |
mba@ecust.edu.cn |
430141 |
物流工程 | ||||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
430138 |
工业设计工程 |
许懋琦 |
64253226 |
mqxu@ecust.edu.cn |
化学工程领域(430117)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领域是国务院学位办首批批准设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旨在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从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实际出发,结合我校的优势,本领域包括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催化等研究方向。
我校1998年以来承担了为上海地区以及全国几十家大中型企业培养了600余名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其中已有400余名学员取得工程硕士学位。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有系列的奖励政策,如课程学习奖,优秀论文奖(校、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工程硕士奖。2005年化学工程领域评出校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工程硕士12名,2007年有3名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工程硕士。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在化学工程领域有很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实力。在与化学工程领域相关的学科中,建有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部)、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中心;国家中药工程技术中心(分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等。参与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有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相关系所。
几十年来,我校坚持工程特色,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把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特色,为国内化工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我校的化学工程领域各专业都是我国首批获准设置的专业,为全国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等行业培养了万名以上的人才。我校化学工程领域导师力量雄厚,有近40名博士生导师和120余名硕士生导师。我校化学工程领域科研装备先进,实验设施优良,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大批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我校化学工程领域为化工企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每年都有多项成果通过鉴定,获得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
为了加强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学校从各相关系所中选择一批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又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了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导师组,从而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一、研究方向
1、化学工程
2、化学工艺
3、石油化工
4、煤化工
5、工业催化;
二、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高等数学或化工原理
3、专业综合(口试)
制药工程领域(430136)
“制药工程”领域是研究制药工业及相关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生物、化学、物理过程共同规律和应用技术的工程领域,是一个口径宽、覆盖面广的工程领域。我校“制药工程”领域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办首批批准9所院校进行10个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学校和领域之一。
我校“制药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实力。在与“制药工程”领域相关的学科中应用化学学科和生物化工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校内建有国家中药工程中心上海分中心等国家和上海市的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设有原国家医药总局与国家教育部共建的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我校“制药工程”领域坚持以化学制药、药物制剂与助剂、绿色农药、中药现代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结合国家级的研究基地,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特色,在工程、装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制药工程”领域具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体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上海市重大和重点等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大量企业委托开发的项目。在上述一些研究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殊荣。
为了加强“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学校从各相关专业中选择了一批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又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了“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导师组,从而为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一、研究方向
1、化学制药工程
2、药物制剂与助剂工程
3、绿色农药
4、中药现代化工程
二、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工业化学与工艺
3、专业综合(口试)
轻工技术与工程领域(430122)
我校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学科是在国内最早设立、具有近50年历史的本科专业及精细化工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全国重点学科,是国内最早从事精细化工方面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本领域的师资和科研基地依托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领域以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学科为基础,在与国内同类学科比较,在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生物功能性化合物、感光材料、精细中间体、表面活性剂和日用化学方面等方面具有优势和鲜明的研究特色。具体表现为:
1、国际上发表论文数(SCI)及其引用数居领先地位。
2、科研成果获奖数及其级别均居突出地位。
3、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显著。
4、最早成立的精细化工专业和最早批准的精细化工博士点之一。
5、承担的国家及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内大中型企业项目名列前茅。
6、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涌现,其中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已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资助,1名入选“百千万”工程,1人获得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等。
本领域现有教授、副教授30多人。主要研究有: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信息存储与显示领域中的应用化学技术、生物特异性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感光材料、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具体表现为染料、颜料、医药农药、动物医药、电子信息化学品、功能材料、感光材料、香精香料、化妆品、涂料、表面活性剂、食品饮料助剂、饲料添加剂、日用化学品、医药助剂、工业催化剂、轻工助剂(皮革、造纸、染整、烟草、造纸等)、玻璃陶瓷用助剂、水处理剂、油田用化学剂、电化学、机械冶金用助剂、塑料橡胶助剂、试剂和高纯物、高分子助剂等。
一、 研究方向
1、精细化工
2、日用化工
3、轻化工程
4、皮革化学与工程
5、助剂工程
6、工业催化
7、医药中间体的合成
二、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工业化学与工艺
3、专业综合(口试)
材料工程领域(430105)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工程领域是以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为主,覆盖其它相关领域的工程类学科,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化工、金属合金材料等工程领域,并已延伸到环境化工、信息材料、生物技术、交通能源及航天航空等工程领域。本工程领域与高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已成为许多高新技术实施的关键部分。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工程领域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生物材料、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7个博士点和硕士点,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华东理工大学在培养本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与丰富的经验。以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如高分子的聚合理论、结构与性能关系、材料物理化学等)为指导,与材料的开发、工艺流程及放大等工程实际相结合,实现材料制备、加工、性能测试和评价、控制和调优一体化与开发。
在本工程领域,我校设有高分子材料系、无机材料系、材料科学研究所、无机材料研究所、国防材料工程研究所、生物材料研究所、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宝石检测中心、国家医用生物材料动员中心、教育部军工复合材料科研生产基地、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中心、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田径协会田径人工合成面层检测实验室、上海汽车非金属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都有固定的研究方向、充裕的研究经费、先进的仪器设备、系统的研究成果和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队伍。我校材料工程领域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有教授45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61 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90余人。我校材料工程领域与许多大型企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承担了大量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本工程领域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方面有着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要求。为了加强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学校从相关专业中选择了一批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功底,又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了材料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导师组,从而为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一、研究方向
1、高分子材料
2、无机非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4、纳米材料
5、高分子化工
6、金属合金材料制备与应用
二、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高分子化学和物理或高等数学
3、专业综合(口试)
机械工程领域(430102)
机械工程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的工程领域,传统的机械工程同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医药工程、轻工、航空航天等技术相互交叉渗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几乎覆盖我国的所有工业领域。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依托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力量,支撑工程硕士培养的学科群主要学科点包括: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化工机械、流体机械及工程、固体力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学科方向以机械工程领域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并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代检测技术、材料科学、力学、安全工程等相关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反映了现代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领域的学科特色。
华东理工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拥有一支科研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研究生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和科研队伍,拥有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设施。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中形成了若干稳定的,具有一定学科特色的科研方向,并同许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力求既能反映现代机械工程先进技术的最新进展又能符合企业和工程发展的实际需要,多年来教学效果良好,深受企业和工程界欢迎。学校从各相关学科选择了一批既具有长期从事研究生教学经验,又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授组成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导师组,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保障。
一、研究方向
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应用
2、先进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
3、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
4、机械CAD\CAE\CAM
5、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系统仿真技术
6、机械设备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
7、工程摩擦学与表面工程
8、流体机械及其控制技术
9、过程机械设备与工程材料
10、工程力学和计算力学
二、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机械设计
3、专业综合(口试)
安全工程领域(430125)
安全工程是一门涉及理、工、文、管、法、医等大跨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性综合学科。华东理工大学的安全工程领域以国家需求和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为依托,结合我国安全工程学科的实际,体现了学校化工背景优势,具有与“化工过程机械”、“环境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专业点交叉渗透的显著特色,这些专业点均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工程领域现承担了多项国家863、国家攻关以及部委和各大中型企业的科研项目,在化工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科学领域具有良好声誉和社会影响。安全工程学科旨在培养从事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和安全理论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在管理、流通、检测、航空航天、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等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可为安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进一步深造提供后续服务。
在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课程设置兼顾到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为了拓宽知识面,除必修课外,还开设了一系列的选修课。论文阶段的选题既注意学术上的前沿性、技术上的先进性,也重视实际应用价值。绝大多数论文的选题与学生所在单位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不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而且致力于使研究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东理工大学在安全工程领域拥有承压系统安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工机械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价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上海设备失效分析与预防研究中心、上海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安全保障联合研究中心,是国家“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方向,研究基础扎实,在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安全、防火防爆技术与安全装备、化工过程安全评价与事故预防、危险化学物质风险评价与处置等研究方向具有特色和社会影响。该工程领域现有教授19名、副教授23名,并由专业理论基础功底扎实和工程研发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导师组,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分保障。
一、研究方向
1、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技术
2、危险物质风险评价与处置技术
3、失效分析与控制
4、环境安全
5、安全监控技术
6、化工工艺安全
7、系统安全管理
8、风险工程
二、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安全原理
3、专业综合(口试)
计算机技术领域(430112)
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软件工程领域等专业点交叉渗透,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点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软件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授予权。本工程领域承担或承担过许多国家、部委、大中型企业、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的奖励。
在培养工程型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考虑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为拓宽知识面,除必修课外,还开设了一系列的选修课和技术前沿讲座。论文阶段的选题既注意学术上的前沿性,也重视实际应用价值。绝大多数论文与科研项目密切结合在一起,许多选题来自国家、部委或省市项目,还有相当多的论文课题是企业急需的实际项目。研究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这些实际项目投运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计算机技术领域继承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信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已在上海、深圳、宁夏、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市开设工程硕士班。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强烈要求,我校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与计算机工程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师资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一、研究方向:
信息安全技术
计算机应用工程
数据库技术
人工智能应用
海量信息处理方法
网络与通信工程
二、指导教师
高大启教授、邵志清教授、虞慧群教授、宋国新教授、顾春华教授等20多名正、副教授。
三、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高等数学或计算机基础(含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
3、专业综合(口试)
软件工程领域(430113)
华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领域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技术领域等专业点交叉渗透,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技术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软件工程领域继承了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好地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具有系统分析、系统设计、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软件工程技术和具有工程项目组织和管理、团队协作能力的软件工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本工程领域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承担许多国家、部委和各大中型企业的科研项目,获得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进步奖。本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对于研究生指导,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定期与学生一起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论文发表,并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气氛;企业导师结合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研究生中,绝大多数已经称为科研机构或企业的业务骨干和技术带头人,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工程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计算机领域特别是软件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组织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论文选题既注意理论价值,更重视实际应用价值,注重选取与实际应用意义的课题。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实际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许多选题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科研项目,以及部委或省市项目,还有相当的论文课题是企业实际项目。本工程领域与许多大中型企业有密切联系,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和教育方面的合作。
一、研究方向
软件开发方法
软件项目管理
软件质量保证
软件工程环境
系统工程
二、指导教师
虞慧群教授、邵志清教授、高大启教授、宋国新教授、顾春华教授等20多名正、副教授。
三、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高等数学或计算机基础(含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
3、专业综合(口试)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430109)
电子信息技术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尖端学科,是国家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领域,是现代科学的前沿专业之一。华东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就是为适应新世纪国家建设与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大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领域有电子、通信、信号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测试计量技术、仪器仪表及自动化装置等。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电子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从事电子设备、智能控制设备、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本工程领域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共有教授5名、副教授12名。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多个博士/硕士点支撑,承担许多部委、国防和大中型企业的科研项目。师资力量雄厚,导师组中有多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指导教师;科研装备先进,实验设施优良,有电子与信息实验中心以及美国德州仪器公司设立的大学实验室作为专业领域实验基地。本领域的研究生培养与企业需求密切结合,与大型国企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合作培养人才计划,为集团面向社会招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
本工程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培养学生获得宽广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组织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学生论文选题重视实际应用价值,注重选取具有应用背景的课题。大多数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与实际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既有国家、部委和省市项目,还有企业实际项目。
一、研究方向:
1、信号与信息处理
2、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3、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
4、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其安全技术
5、通信与测量系统
二、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高等数学或计算机基础(含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
3、专业综合(口试)
控制工程领域(430111)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工程领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批批准设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从我国控制工程学科的实际出发,结合本校优势,该领域包括了计算机控制、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等专业。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工程领域具有很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实力。在本学科中建有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部)、上海市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等,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可以为控制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进一步深造提供后续服务。
几十年来,我校坚持工程特色,发挥各学科交叉的优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内化工、轻工、冶金、石油、能源、制药等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我校控制工程领域导师力量雄厚,有16名博士生导师,30多名硕士生导师,科研装备先进,实验设施优良,现承担大量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我校控制工程领域为石油、化工、冶金等企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近几年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多项。
为了加强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学校从各相关专业选择了一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和丰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了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导师组,从而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本工程领域已在上海、江苏、山东、广东、辽宁、宁夏等地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培养了200余名工程硕士。
一、研究方向:
1、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
2、企业综合自动化
3、先进控制系统
4、系统工程(生产计划与调度、现代物流工程、过程系统工程等)
5、工业过程状态监测、故障检测与诊断
6、 电气自动化
7、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处理
8、计算机应用技术
二、指导教师
王行愚教授、黄道教授、俞金寿教授、顾幸生教授、钱锋教授、侍洪波教授、凌志浩教授、牛玉刚教授、孙自强教授、邹俊忠教授等30多名正、副教授
三、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高等数学或自动控制技术基础
3、专业综合(口试)
安全工程领域(430125)
安全工程是一门涉及理、工、文、管、法、医等大跨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性综合学科。华东理工大学的安全工程领域以国家需求和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为依托,结合我国安全工程学科的实际,体现了学校化工背景优势,具有与“化工过程机械”、“环境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专业点交叉渗透的显著特色,这些专业点均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工程领域现承担了多项国家863、国家攻关以及部委和各大中型企业的科研项目,在化工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科学领域具有良好声誉和社会影响。安全工程学科旨在培养从事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和安全理论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在管理、流通、检测、航空航天、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等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可为安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进一步深造提供后续服务。
在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课程设置兼顾到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为了拓宽知识面,除必修课外,还开设了一系列的选修课。论文阶段的选题既注意学术上的前沿性、技术上的先进性,也重视实际应用价值。绝大多数论文的选题与学生所在单位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地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不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而且致力于使研究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东理工大学在安全工程领域拥有承压系统安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工机械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价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上海设备失效分析与预防研究中心、上海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安全保障联合研究中心,是国家“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方向,研究基础扎实,在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安全、防火防爆技术与安全装备、化工过程安全评价与事故预防、危险化学物质风险评价与处置等研究方向具有特色和社会影响。该工程领域现有教授19名、副教授23名,并由专业理论基础功底扎实和工程研发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导师组,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分保障。
一、研究方向
1、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技术
2、危险物质风险评价与处置技术
3、失效分析与控制
4、环境安全
5、安全监控技术
6、化工工艺安全
7、系统安全管理
8、风险工程
二、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安全原理
3、专业综合(口试)
计算机技术领域(430112)
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领域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软件工程领域等专业点交叉渗透,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点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软件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授予权。本工程领域承担或承担过许多国家、部委、大中型企业、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的奖励。
在培养工程型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考虑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为拓宽知识面,除必修课外,还开设了一系列的选修课和技术前沿讲座。论文阶段的选题既注意学术上的前沿性,也重视实际应用价值。绝大多数论文与科研项目密切结合在一起,许多选题来自国家、部委或省市项目,还有相当多的论文课题是企业急需的实际项目。研究生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这些实际项目投运后,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计算机技术领域继承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信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已在上海、深圳、宁夏、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市开设工程硕士班。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强烈要求,我校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与计算机工程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师资是一支学术水平高、素质好、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一、研究方向:
信息安全技术
计算机应用工程
数据库技术
人工智能应用
海量信息处理方法
网络与通信工程
二、指导教师
高大启教授、邵志清教授、虞慧群教授、宋国新教授、顾春华教授等20多名正、副教授。
三、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高等数学或计算机基础(含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
3、专业综合(口试)
软件工程领域(430113)
华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领域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技术领域等专业点交叉渗透,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技术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软件工程领域继承了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好地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具有系统分析、系统设计、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软件工程技术和具有工程项目组织和管理、团队协作能力的软件工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本工程领域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承担许多国家、部委和各大中型企业的科研项目,获得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进步奖。本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对于研究生指导,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定期与学生一起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论文发表,并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气氛;企业导师结合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研究生中,绝大多数已经称为科研机构或企业的业务骨干和技术带头人,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工程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计算机领域特别是软件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组织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论文选题既注意理论价值,更重视实际应用价值,注重选取与实际应用意义的课题。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实际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许多选题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科研项目,以及部委或省市项目,还有相当的论文课题是企业实际项目。本工程领域与许多大中型企业有密切联系,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和教育方面的合作。
一、研究方向
软件开发方法
软件项目管理
软件质量保证
软件工程环境
系统工程
二、指导教师
虞慧群教授、邵志清教授、高大启教授、宋国新教授、顾春华教授等20多名正、副教授。
三、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高等数学或计算机基础(含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
3、专业综合(口试)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430109)
电子信息技术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尖端学科,是国家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领域,是现代科学的前沿专业之一。华东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就是为适应新世纪国家建设与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大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领域有电子、通信、信号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测试计量技术、仪器仪表及自动化装置等。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电子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从事电子设备、智能控制设备、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本工程领域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共有教授5名、副教授12名。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多个博士/硕士点支撑,承担许多部委、国防和大中型企业的科研项目。师资力量雄厚,导师组中有多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指导教师;科研装备先进,实验设施优良,有电子与信息实验中心以及美国德州仪器公司设立的大学实验室作为专业领域实验基地。本领域的研究生培养与企业需求密切结合,与大型国企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合作培养人才计划,为集团面向社会招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
本工程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培养学生获得宽广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组织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学生论文选题重视实际应用价值,注重选取具有应用背景的课题。大多数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与实际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既有国家、部委和省市项目,还有企业实际项目。
一、研究方向:
1、信号与信息处理
2、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3、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
4、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其安全技术
5、通信与测量系统
二、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高等数学或计算机基础(含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
3、专业综合(口试)
控制工程领域(430111)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工程领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批批准设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从我国控制工程学科的实际出发,结合本校优势,该领域包括了计算机控制、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等专业。
华东理工大学控制工程领域具有很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实力。在本学科中建有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部)、上海市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等,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可以为控制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进一步深造提供后续服务。
几十年来,我校坚持工程特色,发挥各学科交叉的优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内化工、轻工、冶金、石油、能源、制药等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我校控制工程领域导师力量雄厚,有16名博士生导师,30多名硕士生导师,科研装备先进,实验设施优良,现承担大量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我校控制工程领域为石油、化工、冶金等企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近几年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多项。
为了加强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学校从各相关专业选择了一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和丰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了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导师组,从而为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本工程领域已在上海、江苏、山东、广东、辽宁、宁夏等地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培养了200余名工程硕士。
一、研究方向:
1、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
2、企业综合自动化
3、先进控制系统
4、系统工程(生产计划与调度、现代物流工程、过程系统工程等)
5、工业过程状态监测、故障检测与诊断
6、 电气自动化
7、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处理
8、计算机应用技术
二、指导教师
王行愚教授、黄道教授、俞金寿教授、顾幸生教授、钱锋教授、侍洪波教授、凌志浩教授、牛玉刚教授、孙自强教授、邹俊忠教授等30多名正、副教授
三、考试科目
1、全国联考GCT
2、高等数学或自动控制技术基础
3、专业综合(口试)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