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考研 > 经验交流 > 详细内容

科研院所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专注程度更高

发布:2009-08-07  来源:
分享到:

  水——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专注程度更高

  掀开师道尊严的面纱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导师,以水为喻,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从更理性的角度来看,选择学校其实就是选择导师,因为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并不是学校,而是导师——导师决定录取结果,决定公费人选,决定你的研究方向,决定你参与的课题和项目,决定你的论文成果和科研成绩,决定你能否按时毕业等等。因此在作出考研选择之前,对导师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导师的个人特点和人格魅力、科研实力和研究兴趣、申请项目的能力和多寡等,都对你日后的研究生生活以及师生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每个导师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不同,不过从总体上看,独立院所在这方面也仍然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独立研究院所的人才培养单位就是其下属的研究生院,它们并不承担培养本科生的任务,也很少像思维活跃的高校那样经常针对各种级别的社会人员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研修班,因此,它们对研究生培养的专注程度要高于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研究生的生活安排上,它们只需要针对研究生本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进行就可以了,无须兼顾和协调更加庞杂的本科生群体和进修人员,所以它们的规划往往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对导师来说也是一样。导师无须分心承担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有利于把精力集中在为数较少的研究生身上。而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由于参加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双方更容易磨合和沟通,师生关系也就更密切、更和谐(当然,也有在某些环节上协调不好而产生利益冲突,最后造成师生关系恶化的例子,不过这些毕竟是少数)。

  近年来,高校扩招以及导师负责制、导师资助制的改革步子迈得太快、太大,师生比也越来越高,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也成了平常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导师对自己带的每个学生都一一跟进培养,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限于导师的精力,几年下来,有些学生和导师的沟通少,难以很好地吸收导师的学识和治学方法。而在独立院所里,师生比一般都相对较低,一些导师带几个同届的学生已经算是多的了,甚至有些秉持宁缺毋滥的招生原则的导师每年只招一个学生或者隔年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关怀更充分,学生的获益是巨大的。

  师生比低对已经考上的学生来说是好事,对但对于正在考研的学生来说则未必,毕竟导师带的学生少,也就意味着招生名额少,竞争就会比较激烈。许多院所招收硕士生时一般是按照专业大类或大方向来招生的,名额没有具体分配到导师那里,集中起来数量就相对多一些,不至于考生在每个导师那里太拥挤,等到入学后,导师和学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理性的双向选择。此外,由于研究院所主要由高水平的研究人员组成,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可以招收硕士生,因此,招生导师的数量也比较集中,师生比低的负面作用也就稀释了。

  最近几年,求学、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针对这种现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专业的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有些学校甚至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加考一门心理测试,在入学以后提供心理辅导的选修课程。与高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立院所由于自身学生规模有限,一些院所尚未有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

[1] [2] [3] [4] [5] [6]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