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科大的学术人才架构中,教授分为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三个级别,取得副教授以上的级别,就可以获得“永久职”资格,这是英美学界的传统。
港科大的学术评核制度规定,在国际一流学府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初到港科大要从助理教授做起,进行独立科研,取得显著成绩,或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一定水准的论文。在第一个3年,助理教授必须取得聘任合同;第二个3年,要成功晋升副教授,否则在一年内自动离开。
许焕甦可以理解杜胜望对课题研究的执着和渴望。港科大的教学楼,每天都会有教授的办公室、实验室是彻夜通明的。
港科大的400多位教授,几乎全来自世界一流学府,有的取得了顶尖学府的正教授级别。“他们对于科研的热情让人敬佩。”曹石鼓认为,正是因为对科研领域的不断追求,才使得港科大获得了国际学界的认可。
在图书馆门口的墙壁上,一块鲜明的黄色记录板记录了港科大今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等荣誉。在2011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港科大连续第三年跻身世界大学50强,个别学科达到国际领先的地位。港科大官方网站上显示,商学院的EMBA课程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一位。历年的论文数量、课题数量在全球学界名列前茅,每年都会有多位教授的课题、论文获得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的认可和授权。
这些看起来耀眼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并不都是乐观的。
“教授们比的就是谁更‘牛’,谁的科研成果多,谁发表的论文影响大,谁在内地或国际上更受认可。如果你一年都没有像样的成果,是很丢人的事情。”工学院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丘立,是港科大较早取得永久职的教授之一。
丘立教授承认,在“不发表,即毁灭”的国际学界,教授们对科研成果的渴望有功利的一面,“大家在选择科研课题的时候,往往会在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不会另辟蹊径探索未知领域,因为前者更容易得出成果。”
1993年就来到港科大的丘立教授感到,与10年前相比,现在港科大的教授们,因为家庭等原因,不再有当时的热情和投入,而政府对于科研的支持力度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争取科研经费、选择科研项目等方面,现在比过去更喜欢走捷径,对成果的渴望也更强烈。
当年的创校团队成员张东才博士有些担忧地说:“要搞出一些对人类文明和发展有推动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需要静下心来的。但是,港科大目前还无法脱离于国际学界和当下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静下心来搞科研只能作为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港科大会给这样的科研人员留有空间。”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