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网 > 大学校园 > 江苏高校新闻 > 详细内容

南理工为教师技术成果转化当“保姆”

发布:2012-12-10  来源:南京日报
分享到:

  氧化锆纤维是导弹、火箭必备的隔热材料,多年来,我国一直依赖从美国进口。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和义博士经过10多年研发,攻克了这项技术。手握专利的他萌生创办工厂的想法,经过学校牵线搭桥,今年5月,该项目正式在溧水实现了转化。

  老师们的研究成果一出来,学校相关部门就主动提供申请专利、找投资人等“保姆式”的贴心服务,这在南理工并非个案。上面提到的例子,就是一次偶然机会校长王晓锋到溧水洽谈其他事宜时,为刘和义找到了合适的厂房。

  大学老师在行的是科研和教学,对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不在行。南理工提供的“保姆式”服务,还“将老师从谈判桌前解放出来”。

  该校陈延如教授经过多年研究,破解了世界炼钢界的一个技术难题。“钢材的质量和火候密切相关,全国70%以上钢厂都是靠老师傅的经验来把握火候。”陈延如说,但靠经验并不精确,他发明了光谱图像方法,通过炉口产生的光亮,判断钢水的火候,提高钢材质量。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技术。”陈延如说,但对于他本人来说,要将其转化,有心无力。学校的技术转移中心将转化任务承担下来,并已经顺利找到了愿意合作的企业。

  “高校老师创业每个环节都亲历亲为并不现实。”该校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小绪说,“技术转移中心”实现了老师创业的另一种方式。2011年,该技术转移中心已经升级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据介绍,去年一年,南京理工大学共取得科技成果1559项,转化786项,成果转化率达到50.4%,在江苏高校中名列前茅。在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各项指标的排名中,该校仅次于东大,排名第二。

  南理工为老师、企业提供的“保姆式”服务吸引来了众多科技界精英。该校产学研基地管理办公室戚湧主任介绍,不少技术“牛人”带着项目来到高校,一边教授学生,一边将技术就地转化。

  在国外打拼多年的肖教授钻研三维成像技术,拥有6项国际专利。一心想回国创业的他曾经有过将专利在上海、浙江等地转化的念头,但没能成功。去年,肖教授的项目在南理工常熟研究院的帮助下组建了公司,研发三维立体测量装置样机,并获批各级经费共480万元。肖教授也成功申请成为“省双创人才”,并成为南理工的兼职教授。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内容
    • 高考
    • 考研
    • 留学
    • 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