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南京艺术学院庆祝建校100周年大会在南艺运动场举行。海内外嘉宾和校友、兄弟院校代表、南艺师生代表齐聚一堂。
4位1958级校友从江苏各地赶到南京,手持当年在中山陵的合影,感慨着求学时期的酸甜苦辣,“当时除了上课还要勤工俭学,我们挖过秦淮河,修过沪宁铁路,还去南京汽修厂搬过砖头。”
现场直击
穿越“时光隧道”回到民国
8日早上,南艺校园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铺开的红地毯两侧,站满了身穿不同时期服装的学生,他们手中挥舞着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等南艺发展各个时期的小旗,男生们有的穿着黑色的中山装,有的穿着黄色长衫,有的则穿着一身土黄的“军装”,女生们穿着旗袍或淡蓝色的绸布上衣和黑色裙子。
女孩们精心修饰了发型和妆容,有的编出麻花辫,有的围着厚厚的黑色围巾。不少南艺的老校友和嘉宾们纷纷驻足拍照。
在欢迎队伍的尽头,是一个木制结构搭建的地面立体建筑,联通着校庆大会的主会场,走在学生们迎送的通道中,像是穿梭于一个时光隧道。
南艺设计学院的董老师是该活动策划者之一,他表示,为了纪念南艺百年校庆,100位同学身着南艺不同办学时期的学生装束,以追忆时光流转、南艺百年的沧桑巨变。
香港企业家捐“大神级”雕塑
去年捐赠达利雕塑《海神》后,香港侨福集团董事长黄建华向南京艺术学院捐了第二件达利作品《向乔瓦尼·契里尼致敬 》。
自此,南艺成为目前国内唯一拥有两件达利雕塑的高校,也是中国第4个在公共空间内拥有达利雕塑作品的机构。
达利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与毕加索、马蒂斯并称为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3位画家。《向乔瓦尼·契里尼致敬》是达利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和画家——乔瓦尼·契里尼的敬礼之作,作品表现的是宙斯之子珀尔修斯砍下妖女美杜莎的头颅,献给雅典娜的故事。
与达利雕塑同期落户南艺的还有9位当代国内著名雕塑师的9件代表性作品。
南艺校史
南京艺术学院起源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刘海粟于1912年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最早高等艺术学府之一。1952年,上海美专、苏州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在无锡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8年华东艺专迁至南京,翌年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校友回忆
“我们挖过秦淮河,修过沪宁铁路”
8日,4位1958级校友从江苏各地赶到南京,手持当年在中山陵的合影,感慨着3年自然灾害时期求学的酸甜苦辣。
75岁的孙锡武和3位老同学——77岁的杨炳生、73岁的朱玉瑛和75岁的陈孝永久别重逢。1958年,南艺的前身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迁校至南京,这一年,他们同时考入南艺的声乐系,成为南艺更名后招收的首届学生。
孙锡武告诉记者,上学期间正值3年自然灾害,能吃碗酱油拌饭就是最大的奢侈,“我们每天早晨都要起来练嗓子,我们3个人1个琴房,在丁家桥,条件很差分时间,错过了就没有了。”
除了上课,同学们还要勤工俭学,参加城市建设,“我们挖过秦淮河,修过沪宁铁路,还去南京汽修厂搬过砖头,半天学习,半天劳动,那时可苦呢。”毕业后,他们分别进了南京、扬州、无锡、苏州等地的文工团或文化局工作。
如今50多年过去,岁月的风霜已经将当年的青丝染成银发。8日,73岁的朱玉瑛老人还特意带来了1958年同学们在中山陵秋游时的两张照片。
照片中,班里28位同学在博爱坊前的台阶上齐刷刷地排成3排,风华正茂的他们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另外一张则是在中山陵对面的一座宝塔下,同学们簇拥在一起,意气风发。“现在七八位同学都不在了,还有的重病在身。”虽然已经阔别多年,但对同窗的怀念与牵挂始终盘桓在老人们的心头。
创校宗师使用人体模特惊动军阀
8日的校庆大会典礼中,96岁老校友张嘉言坐在主席台第一排,她是出席校庆大会的最年长校友,也是唯一一位坐在主席台第一排的校友代表。
作为南艺创办人之一、已故副院长谢海燕的夫人,张嘉言曾受南艺创校宗师刘海粟的指导,1935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毕业,后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工艺系副教授。她向记者回忆,“当时的上海美专已经有人体写生和旅行写生,刘海粟也偶尔给我们上课。”
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坚持在课堂教学上使用人体模特。1926年5月13日,《申报》登载了上海县知事危道丰严令禁止美专人体写生的报道,军阀孙传芳也写信给刘海粟,婉言相劝他停止使用模特。然而,刘海粟依然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张,并在《申报》上再次发表公开信,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孙传芳的要求。孙传芳恼羞成怒,下令上海县公署,查禁美专人体模特。不过,这场持续10年之久的“模特事件”最终还是以艺术家的胜利结束。
“人体写生是绘画的基本功和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刘海粟创建美专之后,讲究中西合璧,所以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模式。”南艺副院长陈世宁说。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