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
通顺。常见的结构混乱类型主要是句式杂糅。
例1.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典型的句式杂糅。这是将“著作的作者是两位年轻教授”和“著作是由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两句杂糅而成,可删去“的作者”或“写成的”。)
例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例3.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从”改为“以”。)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类型主要有语意不明、指代不明、歧义等。
例1.会上,对如何疏通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议很不成熟。
(“看法”和“建议”没有必然的联系,造成语意不明。)
例2.地对于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黄土对于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初级农业尤为重要。
(“黄土”究竟是什么,句子并未说清,语意不明。)
例3.学习写作是否一定要多读多写呢?从前人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这”指代的内容未说明。)
例4.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这样”指代不明。)
例5.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例6.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歧义。“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既可理解为是几个学校的领导,又可理解为一个学校的领导。)
例7.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歧义。由于“前”在此处界定模糊,以致产生误解,是10月5日前的任意一天,还是10月5日这一天去报到?)
(六)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不符合客观事实、前后矛盾、分类列举不当、否定失当等。
例1.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与常理不符。“防止”和“不再”不合逻辑。)
例2.两三百人,上千只眼睛,盯着落水者,居然没人下河救人!
(两三百人怎么会有上千只眼睛呢?不合事理。)
例3.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壮丽图画。
(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将“大海”改为“辽阔的大地”等。)
例4.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5.有人说他的落选与个人恩怨有关,但他反驳时非常肯定地否认不是与人人恩怨有关。
(双重否定失当,句意正好相反。可删去“不是”。)
总的来说,辨析病句大致也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
1.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2.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3.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总之,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一、典型试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1999年全国高考考试题)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