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两个高考数据引人关注,一是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了40万人,二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报名人数为750万人,84万人没有报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谈到导致报名人数下降时,明确地“不同意”将原因归咎于就业难,认为这主要跟适龄人口减少有关。但84万名应届高中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未予解释
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超过10%的人没有参加高考,并非一个很小的比例。当然,我们目前还缺乏证据判断好坏。但我们必须承认,放弃是一种选择,是每个面对高考的考生和家庭对未来期望和投入产出的充分衡量后做出的决定。这样的决定,关乎社会对高考所能够承担的社会功能,对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对就业形势和社会流动可能性的基本判断,这并非只是参不参加高考这么简单。
弃考原因或许复杂多样,84万人的流动去向可能多种多样,如直接走上社会、复读、出国求学等。因为缺乏往年数据比对,就是今年的弃考情况也缺乏基本的原因分析,因此,我们很难对这种现象说什么。它是一直存在,还是刚刚出现,它是越来越严重还是突然严重起来,影响弃考的主要因素是就业、国民收入状况、高等教育质量和收费,还是高等教育对阶层流动产生的影响降低、青年行为选择出现了新的变化,不能主观断定。高考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希望高考人数下降和应届生弃考现象得到持续的关注。我们需要通过关注、调查、研究和讨论,了解高考教育是否令公众满意,了解社会流动的通道是更加狭窄还是更加多元。
在一个社会流动顺畅和个人的发展呈现多样性的社会,我们不应该期望只有唯一通道去改变命运,也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选择高考这一种方式去实现梦想。高校招生持续扩大,也客观上弱化了高等教育直接成为阶层流动通行证的功能。不回避高考弃考这样的问题,高考本身和高考相关的社会问题就会多一个得到深入审视和改进的入口和机会。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