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湿的想念
沈红
七十年前,爷爷①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风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
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象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的这条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
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无须刻意维护而能留存下去的东西。
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了爷爷三样东西:
水给了他想象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在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融会,丰富了自己的想象。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
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使涓涓细流,也能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时处世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
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
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
注释:①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侧重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B.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
C.“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D.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在爷爷的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的热切憧憬。
E.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答案解析:D、E(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不得分。)
深度解析:D选项的错误是明显的,根据文末后面的注释,我们看沈从文是1988年去世的,作者不可能“在爷爷有生之年陪伴他回到故乡了”;作出充满了的事对爷爷的“永远永远”的想念。这类题一般在5个选项中总会有这样一个很明显的错误项,即使另一项选错了,也可以得到2分,所以这是志在必得的。对于E项,我们则首先有必要知道北京高考选文“主旨”的规律。请大家记住,一般来说,低调、阴沉、黑暗面这样的选题不会进入高考选文的范围中。根据北京卷近些年来的命题规律,主旨(也就是文章集中表达的东西)一般都集中在对人性美、自然美、情感美等的讴歌上。像这篇文章,主旨显然一定是积极正面的,表达对爷爷生命选择的理解、对爷爷的永远怀念等,不会是“物是人非”这样一种悲观的历史循环论的。
2.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4分)
答案解析: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注意,这道题的答题要点一: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要点二: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深度解析:这是高考阅读试卷中又一大重要提醒——内容分析。对于这类题,我们一般把它们分成两种情况分别对待。一是简易型,大家知道一般问“为什么”的时候,答案都比较容易出现在原句的周围,上文或者下文几句范围以内。这时候,我们直接原句附近的句子寻找线索就可以了。二是困难型,就是你按照上述方法去操作时不见效了,原句上下文这个范围没有有效答题,则启动“困难型”对应策略。像这道题,我们在文中找到“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发现其上面说的是关于这些文字的情况(他因为肚子困窘写了许多本书,里面有很多文字和画卷)与“理想”无关;其下面则干脆改换话题谈作者自己70年后到湘西时的感受,更与“理想”无关。这样,我们断定,这是“困难型”题类。怎么解决呢?首先要求大家讲整篇文章切分成若干个意思相关的集团,相当于大家小学时的“分段”。不过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怎么分随你,但一定要将意思差不多的几段放在一起。像这篇文章,第1自然段是总领段;第2—5段就是作者在抒发个人情感;第6—10段则在讲“水给了爷爷三样东西”;剩下那几段仍是作者在抒发感情。同时大家要坚信,这类题目的答案没有特殊情况就一定潜藏在文章中,而绝不是同学们凭借语感能做出来的。下一步,大家只需要拎起原句,到文章各大层次中分别对照就行了。文章第1段、第2—5段以及最后那几段,这三个部分根本不可能是答案所在,因为问的是爷爷的“理想”,而归纳意思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出,这三个部分都是作者在自我抒情,与爷爷无关。这样,答案缩小到第6—10段,再仔细一看,文章第10段中到处充满着“美梦”、“人生热望”、“美好的梦想”等一类词,答案必定在这里。这样讲第10段的意思归纳一下,甚至照抄该段中的原话,都可以得分了。“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3.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
答案解析: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要点一: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河流(水)密切相关的;要点二:浸润着深沉情感的;要点三:鲜活、流动、有生命的;要点四: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深度解析:这里首先再强调一次,即一般题目2分是一点,因此像这样6分的题目,一般是要求同学们找三点。因为这仍然是一道内容分析的题目,所以基本的解决问题步骤与上面19题是一样的。不同的是,19题只要找到一处就可以了,这里却至少要找到三处。我们先看句子前后文是否有答案?“值得回忆的哀人乐事常是湿的”之后作者说,“此时我的眼睛也湿了”,从中即可归纳出一点:值得回忆的哀人乐事总令人掉泪。接下来再按照上面19题已经分好的层次来看一下,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中提到爷爷的文章与画永远是“沅水边的理想”,我们提炼出一点,即值得回忆的哀人乐事总与水(特别是家乡的沅水)相关,所以是“湿”的。再从第二层次(文章第2—5自然段)看到作者所说“爷爷笔下的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在这里曾“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再归纳出一点即值得回忆的哀人乐事是曾经辉煌过的流动的。这样,就有了三点。如果再加上推理分析出值得回忆的哀人乐事是“浸润着深沉情感的”就更好了,不过答了前三点,这道题就已经圆满解决了。
通过以上19和20两道题,我们已经总结出解答“为什么”一类题目的基本方法,不过请同学们千万不要忘记最重要的一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轻易的做自己的判断,阅读题答题基本是在文章中的,关键看你用什么办法把它们找出来。
4.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4分)
答案解析: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要点一: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要点二: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深度解析:这仍是以一个句子出发让同学们结合全文谈理解的题目,切记不要空谈。因为句子不是原文里的,而是引子一位评论家,这给答题增加了难度。这时,我们一般要先从句子本身入手,分析一下句子所说的关键之处是什么,甚至可以挑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然后以这个关键词为核心展开作答就行了。对于这个句子来说,“生活了一辈子”是全句的核心,只要解释清楚为什么生活的时间是“一辈子”,问题就柳暗花明了。因为在文章中作者已经提及爷爷20岁就离开了湘西,因此我们判断:之所以说生活了一辈子,应该以这个20岁为界限,20岁以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在详细;20岁以后则是爷爷的心灵与情感生活在湘西,找到了这条线索,再按照4分即两点的规律分成两点将意思说明白,将能够得分了。
点击下一页查看三步作文法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www.js-zs.org
(责任编辑:admin)